美文网首页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

作者: 金多多cjx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22:45 被阅读0次

    中国文化的一个弱项:漠视公共空间。

    中国文化对公共空间一直比较黯然,历来总是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所谓“忠孝两全”。但是有了忠、孝,就“全”了吗?不,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国文化一个盲区。

    你看,在中国古代一个官员坐着轿子来到某个公共空间,前面一定有差役举出两块牌子,肃静、回避。这样一来公共空间一下子又不见了。

    那么,似乎只好让一些知识分子来关心公共空间了,但是中国文人遵守一个座右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边所说的窗外就是公共空间,他们不予关注,他们有时也讲“天下兴亡”,但主要是指朝廷兴亡。

    不少人在国外游历时,经常听到外国朋友抱怨中国游客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在旅馆大堂打牌等低劣行为,认为没有道德。你可能往往会为自己的同胞辩护几句,说那个高声喧哗的农村妇女,个人道德其实不错,听说她手里牵着的是两个“地震孤儿”,她的失态,只是因为不知道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中国文化。当然,这样的事说到底确实也与道德有关,那就是缺少社会公德。

    确实我们很多中国人很重视个人道德,却失落于社会公德。说到社会公德的失落,康德这位德国哲学家在肯定法国启蒙运动的时候,曾经非常简洁的定义过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那就是:“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

    第一个关键词是“公共事务”,中国知识界大多不在乎“公共事务”,认为那是急功近利的琐事,属于“流俗”的范畴,一旦投入,在古代上不了史书,在现代评不了职称。但是在康德看来,知识分子要面对的主要目标,恰恰是公共事务,而且,是一切公共事务。这是我们所企盼的公德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词是“理性”,评判一切公共事务,设定各项社会公德的科学标准。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早年的创建期以后,常常出现非理性的固执,有时甚至变得很矫情。一矫情,即使是具有道德含量的事情,也因脱离理性而变质了,比如以极度夸张的方式提倡的“忠孝结义”“三从四德”就是这样。它们大多超出了理性控制范围。

    第三个关键词是“勇气”,因为公共事务往往是广大民众既定生态的约定俗成,在整体上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庞杂结构。如果要用理性来重新思考,重新选择,重新设计,等于是向广大民众的习惯挑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但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就在这里,必须为了理性精神不惜与公共习俗发生冲突,并支付足够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使公共事务中出现了公德,正是这种公德,让公共空间不再冷漠。

    公共行为规则制定,我们要运用理性遵守。比如在没有车辆的时候,红灯能不能穿越马路,据推理调查研究,孩子在窗外的人生课堂上能看见。而数据证明,穿越马路而受伤害最多的是孩子。

    公共空间,需要每个人承担起一系列行为规范。虽然不全与道德有关,即使文化上使然。我们既认识了,也定能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共空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ss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