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找到一份你喜欢的工作,你会觉得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被深深地震撼到,原来工作还可以这样?
前段时间在一次写法布尔老师的视频文案时,我被他对于昆虫事业的热爱深深打动,于是,有了一个访谈计划的诞生:我要访谈100个寻找到热爱的人。
9月24号晚上,我完成了第一个访谈,她就是我的发小—木木(化名)。
我们都来自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酷爱读书,她选择了一路坚定追寻自己的热爱。没有人脉背景,没有经济基础,最后凭借坚韧的努力,不仅拿到了国内和国外的双硕士学位,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英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如今在南方一所高校,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和教学研究。
关于她寻找热爱的经历,我总结了四个部分,与你分享。
01 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如何战胜过程中困难?
她说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要留在校园里,因为太喜欢校园里的读书氛围。而当时自己的初恋正好面临着去日本留学读硕,所以她觉得自己也一定要选择在读书的状态下等他,就这样她也有了考研的打算。
初恋是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个人,虽然最后缘分并没有让他们走到一起,但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然而她的考研路也并不顺利,经历了两次备考才拿到结果,而且还被调济到了一个她不曾想去的学校,当时还是比较失望的,但是好在最后发现那个学校的学术氛围还是很不错的,都是博士带硕士。
几年之后毕业,她去了南方一所重点高校工作,从事的是行政岗,在工作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行政工作,内心依然很喜欢走专业路线,想回归到教学岗位,但是那个学校又没有机会。
于是,她决定放弃那个原本很好的学校,去往另外一所外国语学院,在那里得到了 教学的岗位。同时另外的挑战又出现了,她发现自己的学历在这样的岗位上是缺乏竞争力的,如果想做得更好,就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另外自己主修的文学专业也不是她真正喜欢的,她其实更喜欢走和教学相关的专业。
就这样,她有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想法,也顺利得到了一个单位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然而第一次却因为当时项目的问题,导致她中途不得不中断回国,那一次对她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心里那个目标还在。
几年后她再次争取到了第二次出国的机会,但是这一次明显压力会比第一次的时候要大很多,尤其是经济上的压力更大。
其实对于我们那样普通家境的农村孩子来说,读大学已经是很奢侈的机会,何况继续读研,甚至是读博呢?所以“经济问题”一直成为她追寻热爱路上最大的挑战。
也正因为经济的问题,她的父母两边的亲属在她整个的求学生涯中,也一直不断地指责评判她,说她不孝顺,不懂事,只顾自己,不为父母考虑,为什么不踏踏实实留在父母身边尽孝。
她提到自己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亲属的指责时,内心也会有很大的恐惧和委屈,但是她坚定的信念就是排除外界的干扰,先让自己去到梦想的那个环境中,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资金的问题。
所以无论在国内的两次考研,还是后来出国,她都会问自己最坏的结果我能不能接受?
一旦心中可以接受那个最坏的结果,目标已定,那么就抛开所有的干扰和恐惧,全力以赴去努力。
关于经济压力,她每一次都是一边半工半读,一边向朋友求助,再一边依靠贷款。那种境况就如同一个人想要过河,但是手边只有两三块石头,就那样倒来倒去地艰难走过去。
在国内读书,她一直在外边代课赚钱供自己读书,也正是那样的日子里练就了自己老练的教学经验;在国外,她更是可以此刻弯下腰在餐馆做服务员,下一刻换上职业装就可以自信地去警局做翻译。
不会因为餐馆打工就觉得卑微,也不会因为身份转变就居高临下,内心始终保持着一份从容的自信和自尊。
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很多次都接近崩溃的边缘。有学业的压力;有经济的压力;还有亲属的指责和抱怨;多少次一边给父母报平安,一边放下电话默默流泪;身体几次出问题,她甚至怀疑自己得了重病。
但她忍下所有,依然坚定不移地走过来,用优异的成绩修完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教育应用语言学。
04年到19年,她用15年的时间,追随内心的指引,勇敢地一路追随热爱,从未放弃过。
02 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说到这一点,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喜悦,她说那真的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这么些年,她每一天早上去上班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的不开心或头疼,是很轻松愉悦的感觉。
她很爱自己的工作,也能在工作中感受到巨大的社会价值感。每次下课后,她都不会很快地“逃离”教室,如果有学生围着她问问题,她都会非常耐心地给他们一一解答,拖延半个小时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她也不会感觉任何的不耐烦。
因为她可以从学生的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借由自己的一些解答和建议,如果可以帮助到学生们,或者在某一个时刻,学生也会给他反馈,比如去到哪里读书了,想通了什么事情等,虽然这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经济上的回报,但内心就是会无比的幸福和喜悦。
在一直热爱的校园里,她每一天感受到的大多都是学生们积极乐观的一面,关系简单,内心澄澈,几乎没有什么攀比。
自己的状态也是自由和放松的,内心很平静。不需要通过华丽的外表和昂贵的穿着、配饰来彰显自己;她甚至可以常常穿着淘宝上买来很便宜的衣服或者配饰出入教室,也毫无压力,因为那就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和他人无关。
下班后,她也会在家里拥有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房,外边再纷乱,自己的那一个小天地也可以给她带来最大的心灵上的宁静和慰藉。
为了备课和专业研究,也会需要额外学习很多,她丝毫不会觉得累和烦,因为那个过程就很享受,也不会感觉自己是在工作或者加班,纯粹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乐在其中,享受着心流的感觉。
对比那些每天都上班如上坟,无数次想拍桌子走人的工作状态,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让人心生向往呢?
03 面对其中不是很喜欢的部分,该如何应对?
任何一个工作,就算你再热爱,其中也难免会有让你不喜欢的一部分。
她的工作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无法避免的评审,文科考核这些,因为但凡涉及到考核,就会有不合理的部分,也会带有功利性,这些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即便与内心并不那么契合,不那么喜欢,却又必须要去面对。
面对这点,她会选择顺其自然,比较佛性地去适应,量化的部分可以兼顾就兼顾,做不到就欣然接受,不会强迫自己违背内心,用拧巴的状态去难为自己,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热爱的东西是什么。
最重要的还是追随自己的内心,不能被那些无法改变的功利性影响了自己,接受有一些自己无法改变的小无奈。
04 给寻找热爱的人几点建议
提到建议,她给出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坚持。
用了15年,她才实现了留在校园,教着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没有那点坚持,她也会在途中偏离轨道,去向另外的某一个方向。
除此以外,她还提到了几点小建议:
(1)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你应该起码会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所以对于不喜欢的就尽量不要去碰,免得受折磨。
(2)不要频繁地太大幅度跨界,那样在每一个领域都很难可以做到有深度的钻研,也不会有很多积累,还是应该沿着一个大方向去寻找更好。
(3)多和身边人交流,尤其是那些你比较感兴趣领域的人,可以深入交流,但是自己也要有主见,当你目标确定后,就需要坚定信念,启动抗干扰能力,需要屏蔽一些外界的声音,甚至她还拉黑过非常影响自己的人。
坚持一点点地去寻找和探索,你也终究会和木木一样,遇见自己的热爱。
05 写在最后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有过这样的表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都很羡慕那些找到自己热爱的人,可以常常体验到乐在其中的感受,但是他们也不免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碰撞和尝试,才能慢慢发现那个火花四溅瞬间。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请不要灰心,因为这条路本就不是坦途。
相信我,你并不孤单。接下来,我会用100个人的小故事陪伴你一路追寻和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