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去西藏的人
天津海河两侧兴建了很多商业大厦,商住两用。我有幸路过,从网上找了家位置好,楼层高的青年旅舍,兴许能碰上几个聊得来的年轻人,晚上坐在阳台,有海河风景、有啤酒花生,有吉他和电影,如果足够幸运,能听到精彩的故事。
给我开门的像是个中年男人,抬头纹明显,皮肤黝黑,单眼皮,眼神足够深邃,穿着极具背包客风格的冲锋衣和旅行鞋,让我忽然觉得,自己离专业驴友还远得很。出于礼貌,各自问好,他侧过身迎我进了屋。屋子装修极简,强拉硬拽的怀旧风庸俗刻意,老式电话机和墙上围成心形的旅客照片形成鲜明反差,无从评论又略显违和。 我放下行李,找了个离窗子近的床位坐下,恰巧跟他对床,刹那间仿佛回到大学宿舍新生报到的时候,阳光燥热,空气中弥漫着新被褥散发的甲醛味儿,是新鲜和青春的气息。不巧的是,我们各自沉默,气氛尴尬,我犹豫再三还是没做出来,像新生报到一样,伸出手礼貌问好,自我介绍。
“这地方有点难找,我也是问了好久才找到的。”他正整理带的随身物品,低头专注,妄自言语一样。嗯。突如其来的对话和语气让我不知如何作答,只能连忙应付。 稍过一会他又说,房主出去办事,估计得过会回来,正好他来得早,外面太热没打算出去,就在这替房主盯会,也没什么客人。
我正赏着窗外的风景,简单应了一声。住所是27层,视野正好,能一眼望到海河、天津之眼、还有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没有鸣笛,马路上的人群更不嘈杂,所有变换的事物如同默剧一般在天津本该喧闹的城市上演。 他不在乎我是否回答,甚至是否听他说话,语气依旧的说:“你经常一个人旅行吗?”俗套的问句,俗套的开场白,我照例回答:“你应该见过很多喜欢一个人旅行的人吧?” 他笑笑,不可置否。
“不过我从不拍照片,我怕拍完之后,下次再去那个地方,看到的景色就没那么让人惊喜、珍贵了。如果我喜欢,再想看看,就再去一次,每次去看到的都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 每次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总是要说的多些,好像这样才显得自己有思想和个性。
他听到这样的回答,微微一怔,放下手中正要拿起的背包,饶有兴趣的准备继续听下去。
我有一个很喜欢酿酒的阿姨,说话慢条斯理,笑起来总让人觉得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了吧。很多人喜欢喝她酿的酒,有人找他讨要,他总是笑着摇头说,如果想喝我的酒了,就来我这,喝多少都行。于是,每年都会有不同的朋友,坐着高铁、开着车,放下一切繁忙的工作,去找她吃顿饭、喝杯酒、聊会天,走的时候说一句,明年再来、明年就真的再来了。酒差不多是同样的味道,只是喝的次数不多,每次都独特珍贵,风景也是如此。
如果你去很远的地方呢?也不照相吗?他问。
“不照,如果我再想去的时候,那个地方还是我的追求,就像很多人死亡之前都有一个想去的地方,即便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结束生命。可是,我并不觉得他们是抱憾离去的,而是带着希望走。或者,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美好念想。”我回答。 他说,你有想去的地方吗?
“我想去趟西藏,自己一个人去,无所谓什么时候,总之去的时候就一定是合适的。”谈论向往的时候,人总是带着兴奋和憧憬的。
你去过吗?西藏。我问。 算是去过吧,也算没去过。他叹了口气。继续讲。
“2015年六月,我准备了四年的进藏骑行计划比毕业都来的震撼和兴奋。原本计划车队有三十几人,队长和两个带队的大哥经验丰富,这次再去,就是第三次,装备硬件齐全,路线也完美。等到出发的那天,一共就来了12个人,在意料之内,也在情理之内,所以没有一个人表现的失落。一切都照计划进行,车队每天都拍合照,一起发朋友圈,一起记录直线上升的海拔。一直到折多山垭口,海拔4298米,我们一群人躺在马路边,咧着大嘴笑,感觉天就在头顶似的。躺在中间的三个队友发着烧,也咧着嘴,露着牙,就是眼泪唰唰的往下流,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可以同时笑着哭的如此放肆。一辆返程的货车停下,司机大哥特像泰囧里的王宝强,说话口也像。
“后来,高反严重的三个大哥跟着返程的货车离开,说下次来的时候绝对不骑车,因为太受罪。我也不知道他们说的真的假的,没人接他们的话茬。可能是谁也想不出来那时候应该说些什么合适的话,才显得够真诚,够有情有义,或者能缓解下气氛。”他皱着眉头讲,仿佛现在都思考不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样,我也思考不出。 忽然寂静,窗外的夕阳染红了河面、街道、高楼,还有行人,墙上的挂钟滴答滴答地抗议它没经历过的沉寂。 “隔天,我的腿摔断了,跟演电视剧似的。同样是躺在马路上,天空还像昨天画的一样,腿不感觉疼,一点也没想哭,就是咧着嘴呲着牙,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出生在这里,天葬一定是最好的葬礼。我的腿钉了四颗钢钉,打上石膏吊在床上,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准备了几年的计划,失败了。“说着,他撩起裤腿,给我看他理想与信念的真实印记。
骑行去西藏的人
他说,等明年恢复好了,他要再试一次。我说,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如果错过了,那你发个朋友圈,我点赞。
他答应的坚决,是告诉他自己,这次应该能成功。
我们互相留了微信,他叫王震,24岁,年长我两岁。我说,我想把他写进我的故事里,他满口答应,非常愉快。 一年后,他的朋友圈开始出现行囊、山地车,紧接着是宽阔的川藏线、地标海拔的合影……最后,我终于等到,布达拉宫前,王震和同行的两个驴友搭着肩,露出一嘴大白牙的照片。
按照约定,我点赞,没有评论。
骑行去西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