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城墙公园,游者的身影

城墙公园,游者的身影

作者: 郭生彩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6:32 被阅读0次

    大同的秋季是短暂的。仿佛刚煞住炎夏的威风,没几日,马上转凉了。今年,我与秋的第一次惊艳,是在校友聚会的那个早晨。那天,还未起床,妻子拿过一件毛衣,未等诧异显在脸上,我自己钻出被子,就感到背上直吹凉气。我后悔盛夏时节,两个公园都近在咫尺,竟然没去几次。我突然觉得有“补课”的必要。

    两个公园只隔着一条马路,马路东边是御河生态公园,西边就是城墙公园。我居住的小区离御河公园近一点,出小区东门进公园西门,可谓投足之劳;但我常去的公园却是城墙公园。追溯起来,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我的老宅紧靠城墙,郭家不知有多少代人在那三个毗邻的院子里繁衍生息,包括我在内,几乎在这里度过四十五个春秋。如今,老宅被拆,变成了内城公路的草坪,我们郭家分奔离散,真不知何处是家。我经历过四次搬迁,落脚到现在这个小区。西望城墙,一股莫名的情丝涌上心头,其中有一种最强烈的寻觅,用居住地意识不知能否概括?城墙公园像是老宅的屋后园子(不敢说后花园,因为百姓不配),只不过由城墙里挪到城墙外,规模大的不可比较。但我每次置身于城墙公园,都有一种亲近感,或有另种探视感。

    这园子还相当年轻。

    城墙公园,游者的身影

    真的很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10牟。2008年,当第一台挖掘机抓倒第一处平房院的时候,大约也是秋季,那时,无论是农业户,还是市民户,都被告知,要修整城墙,城墙里是城内公路,城墙外是城市公园。随着工程的进展,城墙一砖砖地砌高,城墙两边倾刻间变成荒野。城墙里的民房拆得有点别扭,一个个密集的居民区,原先大房套小房,小房再揎,占院子,占厕所、抢碾房,甚至在城墙挖洞,岈岈嵯嵯地划地为牢——现在,肆虐的机械三下五除二,倾刻间将其夷为平地!这种变化,不仅是空间的改变,更是居民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连同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世代相袭的许多记忆,都得舍弃。原来,舍弃与被舍弃,本质上并无差别,就是从拥有到失却。差别仅在于内心感受,情愿与无奈。

    城墙外变成废墟,又成荒园,最后变成园林专家的用武之地,我是高兴的。它们的被拆,我甚至颇为赞赏。因为在我小时候,这里连菜园子都不是,而是一片片荒塚,是野狗厮混的地方;我们这群小孩子打“仗”打得再凶,也轻易不争这些地方。拆了大(城)墙砌小(房)墙这种乱象,也不过二十多年的“功力”。他们靠集体的名义,理直气壮地破坏城墙,对古城历史文物的伤害无法消弥!

    现在,不管付出了多少代价,古城是值得修复的,公园应该是一座像样的公园!

    这个产煤城市,靠着几十万矿工打造的矿山文化,就是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敢于牺牲。这种精神让大半个中国感到温暖与舒心。但这种精神还有其粗粝的一面。矿工的基本组成农民工,其待遇很低,衣食住行要求不高,有个黄土窰窑就可以栖身。漫说身边并无花园,即便有了,他们也很少有钱有闲将钱花在逛园里。

    但这十年,真的变样了。城墙公园内,在秋意浓郁的广场上,打扮得精致、时尚的大同人,举着单反相机,摆开阵势来拍菊展。那些用毛衣、毛裤装扮自己的中老年人,也举着手机去拍菊花!除了赏菊的,还有扶老携幼在林木间逍遥,体验着落叶簌簌打在身上脸上的感觉。我想起今年初春,桃花开放的那些日子,每天都有人一拨又一拨地来观桃花。有些女孩望着满地的花瓣,真有点动情,悄悄用手绢包起来带走。去做林黛玉吗?葬花的感觉到底多妙,无从知晓。我看到一对母女,坐在桃树下,身前身后一层落花。她们要真确地体验一把巜诗经》的意境。女孩只六、七岁,但在她母亲的鼓励下,反复诵读着:“桃子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她们娘俩,面对周围的一群人,真好意思表达诗情诗意。反正她们知道,这色彩斑斓的园子,正是朗读这首诗的好地方。

    这十年来,公园不仅在技术层面上逐步专业,并且将管理纳入市民行为规则的建设中去,也就是说,消费公共资源得讲规矩,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使市民意识里,多了公园消费的规则。公园里,攀折林木者,私摘公果者,逐年减少,这样的进步很了不起,公园之“公”的特点,就是私人不得占有。占有或私藏都是耻辱。现在的大同人正逐步体验公园的规则,熟知这些规则,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笔者以为,并非所有人对公园之公共性都有深刻认知,以至于对晨练时的乱象纠正不夠,制止不夠;对一些不正常的活动方式视若无睹。比如集体行进式活动,统一着装,统一行进,在大喇叭的强大呼喊下,呼啸而过。公园路径竟然变成某个单位的训练场。每逢这时,游人侧目、侧立,终不能避开噪声。这种活动方式,不仅破坏、干扰了公园的静谧与安全,更是对公共性的严重扭曲与冒犯。

    说实话,我们今天所建的公园永远赶不上市民的实际需求。不说历史欠账,说说将来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早在201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学者就测算出,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在美国702个工作种类中,约有47%的岗位危在旦夕,都将被计算机取代。我们对这种冲击或取代,暂时勿论,单就置换下的“闲人”、“闲功夫”,一定会创造许多闲情逸致,其中,公园就是一个出口。因此,维护公园的公共性就是维护社会公正。

    这就是环境意识。即是说,环境意识与环境建设相辅相成。我去苏州,几乎每一次主人都要介绍他们的名园,而且掩不住的自豪与骄傲,他们甚至说,苏州人因为有了园林可供玩赏,因而活得特别精致。可见,园林文化应该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分。

    这十年,我们大同人也正变得精致起来。君不见,许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已经把逛公园列为他们的日常功课。“晨练”就是一种形式。公园提供的场合,不仅空气新鲜,而且可以学习体育,一旦将锻炼与延年益寿结合起来,老年人也兴致倍增。

    花前林下真的有许多故事。那几日,每到下午就刮风。我和两个朋友(一老一新,新朋友是今夏逛园时认识的)刚进入林子,一阵猛风差点把我吹倒。老友说,真的弱不禁风。新友神叨地说,秋天的林子看什么?就是看风!风是看的吗?老友疑惑。树大招风,看到了吗?真的,树的摇落,叶子的挣扎,还有落叶像蝴蝶一样翻飞,全是风在操纵,树欲静而风不止,千真万确。这就是风,风生水起,风声鹤唳,风雨飘摇——就是林中风也会显出排山倒树之势!

    风景,风景,无风哪有景啊?不摇不动的树,一定不是真实的树。原来,风与树是最有情味的那种关系!

    一入秋,园子里是要一番整理的。拔除夏花的枯枝,修剪树干,等等活计下来,林疏枝弱,已挡不住尘嚣噪杂的市声,远不如夏日枝繁叶茂时,那般恬静。

    还好,还好,园子的空气总是新鲜流畅的!当你站在林子里,与林子一起静思时,或者彼此耳语时,你同样充溢着活活泼泼的生意与欢愉。而这种体认,只有与它们真正面对时,才可获得。

    城市文化是许多人愿意探讨的话题。有一次,公园的一处林下聚集着十几个人在高谈阔论,很有见识,大海、湖泊、名山、名城,还有各地风味小吃、名特产品,仿佛世上的风物全让他们收藏起来,专供零售或批发。

    这里,正是城市文化生成的地方,何不常来这里品验一番呢?

    园子里比之任何舆论场所,更加开放,更加知无不言,这里的意见领袖不过是某工厂的钳工,或者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过去叫采购员),或者是……从机关退下来的,反而噤若寒蝉,他们只听不说,偶而说点腾云驾雾的东西,无人应和。

    这里,容得下任何人物。最常见的估且叫做“养生派”。谈论的都是养生产品,有的吃了大亏,大骂商家葬了良心。这个圈子里,还有些人,该叫“惜命派”,哪怕只是一场感冒,也怕驾崩,赶紧去住院;有的人起得猛了点,有点头晕,怀疑脑供血不足;还有人被狗舔了一口,一定要叫狗主人赔一支狂犬疫苗;还有的人到个公园,也要带个急救包,稍有点什么动静,大惊失色。

    有的人,该归入“讲师派”。他们除了中央发布的文件解读,还喜欢播小道消息,真切得像是亲历者,刚从某警卫团退伍。

    当然,公园里少不了傲视群雄者。有个从机关退下来的,西装革履,一身名牌,有时也凑近人群扫上一眼,那些刚刚还起劲吵嚷的人们,见他来马上噤声。他大约也感到无趣只得走开。眼尖的人马上说,看见了吧,全是假牌子,装什么孙子!

    看来,在园子里,想充当个时代前沿,或者风向标,并不容易。

    这里的风光从来就是流动的!

    城墙公园离我家不远。等护城河贯通后,你不妨试试小游艇,照样清风拂面,满目风光!

                      2018年9月,写于绿洲家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墙公园,游者的身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b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