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说爱TA如命,但TA却说自己是孤儿......

你说爱TA如命,但TA却说自己是孤儿......

作者: 明睿文嫱 | 来源:发表于2017-11-28 19:17 被阅读42次

    其实这是2018年元旦家长会的招募书

    但这次家长会的招募会跟去年略有区别。

    去年我们直接做了三天的团体心理工作坊送给了家长

    当然也被吴老大批评说不尊重自己的价值,同样,家长的收获也会打了折扣。

    今年连续做了好多团体心理工作坊,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在做。

    但还是想把最重要的一个留给明睿书院的家长们,因为他们因为信任,把孩子放在了书院与我们一起工作。

    而我们的工作目标——让这些孩子成为有理想、有目标、有能力、有责任的四有青年。

    但这个目标呢,其实核心还是在家长,如果家长的成长和转变没跟上,我们很多的工作都直接打水漂了。

    比如,每个把孩子送到明睿的家长都会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愿意为孩子付出所有甚至生命。

    但是,孩子们的内心戏是这样的:

    他们是真的爱我吗?别逗了,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他们爱我,算了吧,他们离我远一点就是爱我,最好让我再也不要回家!

    也许,他们是爱我的,但是我的心里却觉得有如寒冬。

    我觉得头脑层面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但我的心里面却觉得无法跟他们亲近.....

    我的理性告诉我应该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失望,但我却感觉到无力,迷茫,有毁灭冲突。

    他们是爱我的吗?好吧,随便吧,反正我也不知道爱是什么感觉。

    嗯,我能理解他们爱孩子的初心,但是他们爱我的方式,却让我很痛苦,心里面有怨恨和愤怒。

    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跟他们亲近不起来,所以,总觉得自己像个孤儿一样特别可怜。

    他们爱我的方式,就是所有的锅都得我背,啥事不顺都是我的错,我就一背锅侠好吧?!

    ......

    父母们心里肯定也是各种委屈

    一切为了孩子好,但到头来,却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连基本的沟通都是不畅通的。

    你觉得给了孩子最好的,但却不知道孩子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更何况夫妻间可能还理念不同,冲突不断......

    更何况还有事业、家庭关系、和所谓的中产焦虑的东西......

    所以今年的家长会我们就是沉下心来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未来该怎么共同努力推动自己、亲子关系、事业的新气象。

    此次安排如下:

    一共七天

    前面五天1-5号是团体心理工作坊

    【前三天还是做为组员体验成长和转变,后面两天每个人都做为带领者来体验如何带领一个团体【这意味着你是如何做父母的,如何在一个团体当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模式在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就呈现出来了,当然被看到也意味着同时已进行了疗愈整合和调整,三合一的发生同步进行。】

    最后两天才是真正的家长会【讨论孩子】

    当然如果没有前面的五天课程直接讨论孩子,就会让父母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然而又没有解决方法,反而徒增了焦虑和恐慌。

    然而通过前面五天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里的进程和内容,以及如何去进行一个有品质的沟通和理解,后面两天开会时就直接可以给予孩子确定性的支持、并有力量对不良行为进行监管了】

    OK,因为有很多新家长朋友还不知道什么是团体心理工作坊,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跟传统的学习不一样,理论的东西非常少,体验在前,理论在后。

    大家的头脑里都装有固有的一些观念,执着和正确的道理,但却在生活里面依旧被碰的晕头转向的时候也多。

    所以我们通过体验来学习如何看到自己的心理模式。

    同时也意味着深刻理解,概念性学习的“无用”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也能够给予空间和理解了。那你家孩子也直接有福了!

    许多对团体感兴趣的朋友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

    在团体中大家只是围坐在一起发言,团体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能够让团体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基础的一个因素是:

    一个团体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在6--12人的团体中,每位成员因自身特质的不同,相互形成一些投射性认同,将他们在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无意识地复制在团体中。

    团体像一个微型社会,在成员的互动中逐渐发展,随着团体一轮一轮的进行历程,他们的这些在社会生活中很隐晦的人际模式渐渐变得清晰可辨,直至有一天成员领悟到这些模式是怎样影响到了自己与人的关系,改变就开始发生了……

    举个栗子:

    Z女士,在参加一个由陌生成员组成的团体时,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不接纳,和对他人的嫉妒情绪。

    在团体的一开始,大家经历了短暂的沉默,这时Z想邀请大家先来做个自我介绍彼此认识一下,但她看了看其他人的表情,然后放弃了。

    她感到大家的表情都很严肃,认为大家都不想被打扰,认为自己的提议不会被大家采纳,于是继续保持了沉默。

    紧接着另一位成员首先站出来打破了沉默,他做了Z想做而没敢做的事:邀请大家先来做个自我介绍彼此认识一下。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团体一扫刚才的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成员们热情友好的依次介绍自己。

    当轮到Z时,她无声的拒绝了,她保持沉默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几秒钟之后Z另一侧的成员开口介绍自己,将自我介绍环节进行了下去。

    接下来的几轮团体中,Z被大家自然地隔离开,很少有成员主动与她互动,她偶尔的发言往往没有人回应,沉默几秒种后会有成员开始另一个话题。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Z在团体中显得很孤立,而这正是她来参加团体的个人议题------生活中的她也经常感到孤立以及被孤立,她希望通过参加团体能够帮助她改善这样的人际关系。

    直到有一次团体讨论到“孤独”这个主题时,Z的个人议题终于有机会向前推进了一步:

    当Z描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时,有成员被她真实的感受打动了,向她表达了关心和支持,同时表达感到很难靠近她。接着许多成员也对她表达了相同的感受,Z对此感到很诧异,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难以靠近。

    于是大家回忆起第一次团体聚会时Z拒绝介绍自己的场景,Z的态度让大家觉得她不合群难以接近。而Z自己内心在那个当下正陷入到自我攻击的状态,与那个邀请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成员比较起来,她无法接受自己的懦弱,一方面她不愿意把这样懦弱的自己介绍给别人,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响应那位成员的提议。

    这样的讨论让Z有机会去通过他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让Z有机会听到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听到对方言说的部分。

    团体就是这样,像一个微缩的社会一样,安全、清晰、真实、放大地将我们生活中的模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慢慢变得更加了解自己

    团体中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

    也有相互攻击

    有相互鼓励

    也有相互竞争

    而最重要的是,

    还有相互疗愈,

    虽然,并不见得都是舒适的……

    那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发挥父母的影响力让家庭里失衡的部分开始归位

    迷茫的部分开始清晰

    无力地部分开始有方向

    因为这次团体工作坊有一部分名额已经被内定了

    而团体心理工作坊24位成员同时参加的效果最佳。

    所以定位是通过交费先后来锁定。

    家长友情价【3800\人】

    对外价格【5800】邀请非家长参与是团体动力平衡的需要,参与者收获也非常大,当然只有4个名额。

    参加不了前面五天团体课程的家长可以直接参加后面的两天的家长会环节【免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说爱TA如命,但TA却说自己是孤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be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