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感觉学习的时间比少年时金贵了许多,也沉重了许多,学点东西,虽然学得慢,但忘得快啊,精力花了99,学完啥也没留下,尤其是人到中年的你,内心无比崩溃,陷入深深的自责……
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记住这些信息呢,怎样才能帮助我们提高记忆能力?
成年人碎片化的学习是整体性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死记硬背,我们总是记了就忘了,而且还浪费时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以上的现象和疑惑,《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这是一本揭示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学习的以及人脑记忆规律的书,作者卢克.约昆图和桑贾伊.萨尔马在书中提出了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你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提升效率、促进个人成长。今天要学习的拆页就告诉我们,如何间隔学习法让我们记得住这些信息。
事实上,几天甚至几周学习一个单元要比一次性把所有单元全部学完有效得多。间隔学习法,又称为“间隔重复法”或“间隔练习法”,是一种积极地日常练习,虽然广受赞誉但总受人回避。如果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如一剂良药(人们也把运动比喻为良药),那么我们就应该每天按时服用。间隔效应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时间最长的课题之一,人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最早追溯到1985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对自己记忆的研究。这些实验已经证明间隔效应对各种知识的学习都有效,对各种学生也都适用。
看的出,片段核心词是间隔学习法。强调的是“间隔”,也就是说几天甚至几周学习一个单元要比一次性把所有单元全部学完有效得多。这种有序安排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遗忘有时候也可以帮助我去记住更想记住的记忆。比如,你在聚会上遇见了一个聊的不错的人,你会在心里情不自禁地反复默念他的名字,因为这时记忆的提取强度很高。当你记住这个名字的那一刻,记忆的存储强度从零攀升到一个较低的程度,但重复默念这个名字并不能增加存储强度。
只有当记忆的提取强度受到干扰而下降时,比如因时间流逝或者混淆信息出现,你才有机会大幅度地增强存储强度。比如,你在聚会中记住了他的名字,一段时间后你遗忘了,之后又因为读到一句诗重新记起他的名字。这个忘记又记起的过程,就是在反复的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行为可超越被回忆的信息,从而改变记忆,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行为不仅提高了这些信息日后的可提取性,同时也积极地抑制了对不必要信息的回忆,直到我们找到新的关联信息,增强了这段记忆的储存强度。
死记硬背大家都懂,但是如果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更有效的方法来记忆信息,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来学习“间隔学习”法了。
之所以称为间隔学习法是因为它的目的让信息在间隔的时间内学习并重复练习,就可以轻松地记住这些信息。大家认真看看,现在理解它的意思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执行间隔学习法。
间隔学习法三步走:
第一步:定周期
根据材料内容规划复习周期
第二步:定内容
规划好每一遍的复习任务
第三步:适时调整
根据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案
有的人会说,我用死记硬背挺好的,是的,如果你的学习目的本身就是应付考试,比如四六级英语及格就行,不需求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那么间隔学习法似乎就可用可不用。
间隔学习法更多的是针对机械记忆、那些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的人,间隔学习法会让你感觉事半功倍,而且记忆深刻。简单的内容就不适用这个方法了。
然而专家也发现,间隔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既可以把间隔时间拉到足够长,让我们尽量减少学习或复习的次数;但是也不至于间隔过长,因为这样容易把上次学的内容忘光。
那如果对于需要考试的学生,学习和复习怎么设置间隔时间最好呢?在《如何学习》(B.C.)里,作者给了一个清晰的表格:
也就是,合理的间隔时间应该是随着周期的拉长而拉长。当然,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也可以试着依照表格的时间上下浮动。
那么我们如何实操演练起来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1)定周期
根据材料内容规划复习周期
例如:考研政治约为40章,每天复习3章,40/3≈13天,复习周期可以安排为14-15天,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每天复习2章,40/2=20天,复习周期可以安排为20-22天。以此类推。我在考研过程中是安排15天一个复习周期,效率还是挺高的。
(2)定内容
规划好每一遍的复习任务
例如:
第一遍:不记忆,理解概念,圈出重点,不懂的看看课程视频。
第二遍:整理框架,记忆黑体字,做课后练习。
第三遍:边看精讲精练边做1000题。
第四遍:复习1000题,不懂的回精讲精练补充。
第五遍:略
……
第n-1遍:背诵高频考点。
第n遍:背诵高频考点,直到考试。
适时调整
根据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