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的公司每年都搞团建,而且每年的团建都有一个“避”不可少的项目,就是畅所欲言。
畅所欲言是项目的名字,不是这个项目的要求,那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要显得公司在用人方面的大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接受得了赞扬也接受的了批评。
当然,这个说法就跟很多塑料友情那种“嘴上说同甘共苦,实际上只能接受前俩字”的意思差不多,赞扬一定要有,不仅要有,还要有很多,还要发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赞扬,
而对于批评这件事,那就需要谨慎,需要客观,需要“三思而后行”,三思可以,至于要不要后行,
反正我在那几年,我没见过“后行的人”。
这个畅所欲言的项目虽然听起来很没劲,但是听大家展示“说话的技巧”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甭管是老油条,还是新人加入,无论是管技术的,还是管拍马屁的,在这个项目上有说的不够“真”的,但是没有翻车的。
通俗的说,大家都知道说归说,做归做,但是还都会把这个东西当回事,因为这就是上班的一部分,是与公司,与每月的薪酬,与那些跟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畅所欲言环节的最后,是老板发红包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我观察过很多年,每当发红包的时候,老板总是一副很期待的样子,而员工也是一副很期待的样子,但是这些期待在送接红包之后的一瞬间,
便荡然无存。
在我步入社会之前,我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叫做场面话。
场面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指,为了维系场景之间人与人必要的交际需求,但同时对沟通本身的有效性并不报以任何期待为前提的沟通,便是场面话。
说的通俗点就是,你一说,我一听,这个事情才能结束。
说的人,未必不知道自己说的影响是什么,有些话要说,说是因为身份原因必须说,因为关系上需要通过说的方式来强调,比如家长与子女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等等,说的话是交待身份需要,是强调说的价值,但说的效果有没有,明白人并不会纠结。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把包袱甩出去,接不接,甩的人不会管,也管不了。
而听的人,听是必要的,这就好比开头那个“实话大会”,名为说实话,实则说“像实话的话”说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也就是因为身份原因,地位原因而必须要表态的东西。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
包袱我看到了,你甩你的,我能接我接,
接不了掉地上我也不想拿起来。
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模式背后,其实潜藏着一个大家都知道但谁也不会戳破的事实,那就是说与听的关系,不会成为一种显而易见且无法调和的对抗,但因为说和听两方的关系地位所致,两方也终究不可能握手言和:
用个比喻来形容这种关系的话,那便是在硝烟弥漫之处,呐喊不断,敲锣打鼓声不绝于耳,飞沙走石似有席卷天地之势,
但实际上,大家都站在原地,
谁也没动。
说与听的关系,并不一定是“谁都不会动”,也有人会动,会大动,但是动来动去会发现,动本身并不会造成根本的影响,
动,会牵扯一些微微的颤动,也不能说是毫无反馈,但若是看不到诚意,那么着微微颤动也就到此为止了。
较劲也好,抬杠也罢,还是说搞出一些“天高任鸟飞”亦或是“抱在一起干这干那”之举,最终谁也不会笑,谁也不会哭,谁也不会怒,因为一切都不会随着那些“试图通过动来动去来改变的人”而发生变化,
诚然,事情还是会有变的,但是有变,并不是因为谁在动,而是谁在压,
压过来了,必然会动,动是被动,被动的结果,就不会由人的想法而改变了:
山雨欲来,楼不想让风进来,风就进不来了么?
所以山雨欲来风满楼,
总有些事情,是挡也挡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