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十五的月儿总是那么圆,那么亮,那么大,不觉清冷,反而温润如玉,那柔和的月光洒向大地,笼罩着我们欢愉的小天地。天真的我总以为抬头可以看到嫦娥,悄悄问一声,“嫦娥你后悔偷灵药了吗?”
月儿圆,人团圆。那时我们没有在外求学,没有定居他乡。一家人在一起,天真的以为时光不去老去,我们不会分开。
爸爸是个老学究,喜欢吟诗作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们更喜欢听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的神话故事。妈妈更多是在忙碌着,出出进进张罗着可口的饭菜,不时的也和我们应答。
晚上,月亮刚探出头,妈妈便在院子放一张桌,一个大圆盘中摆放着月饼,各种水果,供奉月神,感激一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我曾那么的幼稚,当月亮的影子被云遮住时,便紧张的以为自己的月亮不见了,她吃不到那些美味了。
八月十六时,姨姨们便相约去姥姥家。我记得姥姥放月饼的坛子里总倒放一个空酒瓶子,瓶中的酒香味便会缓缓的渗入月饼中,舌尖溢满幸福,充斥着味蕾。
其实月饼有什么好吃的,又甜又腻,可儿时却是可口极了,姨姐姨妹们,叽叽喳喳的一群孩子们,围在一起,看着姥姥切成西瓜牙的月饼,然后我们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月饼吃。
姥姥怜爱的眼光,从一个落到另一个身上,生怕哪个孩子吃不上。彼时的姥姥还不曾变老,彼时的我们还不曾世故,彼时的热闹那么纯真。
如今我已成家,更是远离这样的日子了。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不注重那些繁琐的仪式,忽略传统节日的意义,越简单越好,越安逸越舒服,节日不过是吃吃喝喝。
这时我往往特别想念在娘家的惬意日子,节日的味道特别浓重,一家人热热闹闹,温馨而充实。可出嫁的女子,总有很多风俗习惯把我们排斥在外。
我曾对我家先生说,“我真羡慕你,婚后父母那还是自己的家,而对于我们女子,父母家便成为娘家。” 他不以为然的样子更增添丝丝伤感
再也没有儿时的中秋,没有当时的明月了。岁月无情催人老,我已为人妻,为人母了,我的女儿不解问,“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呀?”我欣喜的讲着古老的神话,为她轻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