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0fb0690d2da9dc56.jpg)
辞别“石板诗人”杨守安后,我和爱人便直奔另一位“水峪三宝”杨万俊的家。他被誉为“豆浆爷爷”,因为其十多年如一日地每天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免费送豆浆。
杨万俊住在村东街的一个院子里,远远地我们就望见了“豆浆老人爱心驿站”的指示牌。步入小院,但见中央用木板搭起个台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满山货,有山楂片、大枣干、鲜花椒、黄小米、玉米碴、黑小豆等20多个品种,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十分鲜亮,花花绿绿很是诱人,尤其是花椒,散发出浓浓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
“杨老师在家吗?”我轻唤了一声。“在,在!”随着底气十足的应答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走出西偏房,他浓眉阔嘴,满脸盈笑,看上去身体十分硬朗。“您今年七十多岁了吧?”我猜测道。“哪里,已经八十有三了。”杨老的语气中满是自豪。“来,尝尝我刚打的豆浆。”老人边说,边提起一个暖瓶,为我俩倒了两杯热气腾腾的豆浆。
我呷了一口,细品后感觉里面掺了大枣、黑豆等配料,味道浓郁,绵软细腻,即忙不迭地夸道:“好喝!好喝!”随后,我就询问起老人的义举经历。杨万俊出生于1940年,1965年做起村里的会计,一干就是50多年,从未算错一笔账,深受村民的信任。因在一次经济普查中成绩突出,乡政府奖励他一台豆浆机,杨万俊想着自己儿孙满堂,生活无忧,可村里还有一些孤寡老人需要照顾。从2006年开始,杨万俊便自制豆浆送温暖,风雨无阻,寒暑如一。
“进屋坐吧!”老人招呼着我们。屋子很小,仅七、八个平方,一床、一柜、一桌就基本上占满了房间。窗台上排着一溜儿旧豆浆机,“这都是我用坏的。”杨万俊解释说,“马云后来送了我10台新式的,还奖励了1万块钱。”说着,他翻出一张荣誉证书,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项目组颁发的特等奖。杨万俊打开橱子时,我瞥见里面码着一大摞红红的奖章和证书。“您可真了不起!”我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赞道。杨万俊的回答很朴实:“跟打天下牺牲的烈士比,算不了什么!”
我望见桌子上堆着许多条幅,吃惊地问:“这都是您写的吗?”“平时喜欢写写画画,水平有限。”老人十分谦虚,但我见那些墨迹遒劲有力,有着深厚的功底,绝非随意之笔。“能请一幅吗?”我试探着问道,“随便挑!”杨万俊大度地回答。最终,我选了张“知足常乐”,旁边的注脚是:“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我忙说:“您看需要多少润笔费?”“不用,你只要捎点儿土产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了!”他边说,边指了指院子里摆放的杂粮山货。
其实,他不说我也准备采购一些。拎着几袋新鲜的土产,我满心欢喜,可也略有遗憾。我们没能拜访到最后一位“水峪三宝”的“拐棍老人”王庆月,他义务为村民和游客制作了2300多根拐棍,不收分文,也是一位奇人。可惜我们去时,信教的王老正闭门诵经,便没有打搅他,只在门口拍了张照片留念。
我到过数不清的古城、古镇、古村落,而对水峪村的印象最为深刻,并不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也不是由于村里有千年古槐、气派的杨家大院以及古朴的老屋,而是“水峪三宝”令我动容。三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古村的质朴与淳厚,他们就像那高耸入云的大山,又似那不惧洪流的深壑,水峪因有了他们而变得灵动鲜活。“人文,最重要的是人,有灵魂的人物才能撑起厚重的文化。”爱人的总结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2023.10.22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ab676503ee9b310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42e9c83aa3eed09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30711b6fa0efa9a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