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边的明学: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身边的明学: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作者: Dolphin池池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17:24 被阅读0次

在你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一群老头老太,特别喜欢管别人的事儿。

最近我就遇到一次。

周末天气特别好,我带儿子在小区游乐场玩。一岁半正是蹒跚学步的年龄,他玩得正高兴时没注意脚下,“啪嚓”摔倒在地。我在后面听见他两手“啪”一下撑在地上的声音,判断他应该没摔到脑袋,但他还是经不住手掌疼,“哇”的一声哭起来。

我连忙跑过去,儿子一边哭一边抬起小脑袋望着我,满眼的委屈和期待,我刚要走到他身边伸手抱起他。突然听到耳边一声怒喊:“别抱!”

儿子被吓一跳,暂时停止哭泣,我以为发生了自己没注意到的危险,也停止了动作。我们俩顺着喊声的方向看到一位陌生老太太迈着紧凑的小步伐踱过来。她边走边指挥我:“你别动,不能扶,得让他自己爬起来”,我儿子一听,以为妈妈不会抱他了,重新哭起来,只见又她对着我儿子说:“不能哭,小小男子汉怎么还能哭呢?!”

老太太的“插手”,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当妈后,这种情况不少见。

“你给孩子穿太少了,这风大,赶紧给孩子添衣服去,冻着了”

“你不能给孩子吃冰棍啊,多凉啊,拉肚子了”

“你让孩子这么早就开始走路啊,你是亲妈吗?你这是虐待”

这些所谓的“关心你为你好”曾经让我很窒息,被逼急的时候很想脱口而出:“关您啥事儿?!”

一位哲学家曾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今天就聊聊边界感这件事儿。

什么是边界感呢?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说:“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看似这是一句简单的废话,但生活中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的例子屡见不鲜。

01.控制欲强,总是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

回想起我和婆婆发生过的矛盾,无一不是因为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我刷碗时,她不停地走过来进行“指导”:“你呢,把碗这样刷,那样刷刷不干净”

我穿衣出门时,她又走过来“建议”:“你穿薄了,你得穿上厚外套,你看我穿的什么,你穿的什么”

我常常不得已晚上加餐,因为她觉得我饿了必须给我整一个馒头一盘菜。

当真是方方面面践行着黄晓明著名的明学精神: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其实很多父母都在用“以爱之名”不断破坏“边界”。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吐槽最恨妈妈的一件事。她热爱画画,中学时候因为画画拿了很多奖,但是她的妈妈不喜欢她画画,怕耽误学习。

有一天,趁她出门,把她所有的画册全都撕掉扔掉了,美名其曰:为了让你一心一意的学习。

我的朋友伤心欲绝,那是她从一个绘画小白到能拿奖的全部作品啊。直到现在,因为这件事,她和妈妈的关系依然很疏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出于关心,也不能只从自身出发干涉他人的生活,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02.助人为乐也要有分寸

有一次在商场玩,四岁的女儿累了想睡觉。可能因为商场过于嘈杂和明亮,她蜷在婴儿车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所以我在车篷上面搭上了我的大衣,围成一个帐篷的样子遮住光,她很快憨憨地睡着了。

这时过来一位妈妈,问我车里是不是有孩子在睡觉,会不会闷着憋坏了。我正想说是有孩子,但是没关系,她经常这样睡觉,而且车子四周都是缝隙。

这句话我还没说出口,那位妈妈就想过来掀开披在车子上的大衣。我一把抓住她的手,厉声说:“哎!你别动,我女儿睡得正香,你把衣服拿开就把她吵醒了!”

那位妈妈才“哦”了一声,走了。

我感谢你提醒我注意孩子的安全,但也请尊重一个熟睡的孩子和一个成熟的母亲。

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边界,同时不侵犯别人的边界。

对待周末的那位老太太,我依然果断的抱起了儿子,轻轻的安慰。同时也纠正一下老太太的育儿观念,一岁半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不是挫折感。

但其实,我们自己往往也做不到面面俱到。

记得小时候我有两个小伙伴,我和A闹了矛盾,如果B还和A玩,我就会生气,也会强行告诉B,要么选A,要么选我……

也记得有一次好朋友要买房子,我给了一个自认为特别棒的建议,并且带她去看去协商价格,最终好朋友没有接受我的建议买了别处房子,我心里还嘀咕,怎么这么不识好歹呢……

我对婆婆的控制欲也很强,我不希望她不爱吃菜,要求她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觉得周末她待在家里太寂寞,希望能和我们一起出去玩……

这些无一不是“以爱之名”的道德绑架啊。

掌握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一定会让你的幸福升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看到他人的同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变成那个让自己讨厌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边的明学: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ll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