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热播,刚好最近学了需求,想从需求理论的视角去分析一下促成人物发生变化的原因。
黑化人物一:杨建秋
这是个从农村出来的女孩,为了哥哥的未来牺牲了自己的未来,一旦到了城市,发现处处碰壁,找不到好的工作,租一个小小的出租屋,即使去哥哥家都是小心翼翼。这个人物承载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而这些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她最初的需求位还是需求理论的初级阶段——生存需求。在一次找工作时遇到车辆翻车,导致肋骨骨折,这次受伤彻底改变了兄妹俩的命运。
黑化人物二:杨建群
这是一个二十多年的老警察,视警察荣誉高于一切的刑警支队长,后来出任副局长。他娶了副市长的女儿,受了妹妹的情谊,这个人物也承载了太多的负担和压力,这个负担和压力来源于家庭,唯一让他能绽放自己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好警察身份,这是支撑他所有骄傲和自信的身份,但是那场车祸,妹妹的受伤,妹妹忍着痛打电话要去面试,这些把他软化了,这个软化其实已经注定了之后的行为轨迹。他向老丈人求情为妹妹谋了一份银行的工作,他从此成了有缝的蛋,一个随时都有苍蝇去叮的有缝的蛋。
杨建秋被安排去了银行,她的生存需求被满足了,这时,人际关系的需求就会进入自己的世界,她渴望被接纳,渴望融入团队,但是,外部的世界对她并不友好,而在人际关系的需求受挫后,她回退回了生存需求,这就是ERG需要理论的“受挫-回归”的思想——如果较高的层次需要受到抑制的话,人们对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杨建秋就是这样的例子,她开始追逐金钱,她认为只要有了钱就会获得一切人际关系的自由。于是,她在这条路上越走远远。
杨建群的需求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正义和个人利益面前,他会妥协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落泪了,因为作为一个执法者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归宿。他原来的需求是成长需要,应该已经到尊重的层面了,可为了妹妹,他放弃了自己的需求,回退回了人际关系需求,他不忍心妹妹去坐牢,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孤独地带着面具一个人开始了在暗夜中的独舞……
每一个人都逃不开需求,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可需求的实现如果以牺牲了自己的道德原则,那需求就生病了,这种病态的需求,会像锁链锁住人所有的正义,正义在渐渐消失时,邪恶就产生了,没有明显的界限,不是一个点引发的,而是一系列的小事的积累,杨建群是因为妹妹才会这样的吗?不是,归根结底还是内因在起作用,他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因为一个小事,渐渐滚成一个大雪球。我相信他深夜里的眼泪是真实的,他无论如何逃脱不了内心的煎熬,或为妹妹入狱,或为自己变黑,选择前者,他依然有机会弥补,选择后者,他把一个家庭都带入了深远,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容易辨识的利益最大化吗?只是他赌了自己不会输,于是最后只能全盘皆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