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反感别人贴标签,
但又习惯先贴标签,再去感受。
!.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是北方人,但是完全不会喝酒,所以在应酬的时候就会很尴尬。对方一旦知道我是北方人,就一定坚持认为我很能喝,不喝就是不给他面子。我该怎么办呢?
常见的说法:“我是北方人,但真的不会喝酒。”
更好的说法:“你看我像哪里人?您确定?”
?.为什么要这样说
大脑是喜欢偷懒的,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时间给人贴标签,把习惯性的刻板印象加在他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域歧视。一旦你自报家门,别人就会难免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再想澄清就会比较困难了。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标签,那就别等贴上来之后再撕,而是要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让对方产生“这个标签真的适用吗”这样的怀疑。只有对方心里隐隐有一丝不妥的感觉,再来说明“情况不是你想的那样”,就会比较容易。
进一步说,面对一个事物,我们可以先下结论再去感受,也可以先去感受,再下结论。前者比较容易被成见左右,后者是比较客观。而你要做的,就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别人慢点下结论,实事求是地看问题。这很像品酒中的盲测,也就是不看标签,把不同产地和价位的葡萄酒放在同样的杯子里进行品鉴,这时候尝出的味道,才是真实的感受。
+.延伸思考
用悬念破除执念,目的不是让对方猜迷,而是利用这种猜测的心理活动,让对方不再用刻板印象给你贴标签。只要对方意识到,其实她一眼也看不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就会用更客观,更中立的视角看待你。
此外,这种设置悬念的说话技巧,帮你避免被标签化,也可以让谈话变得更有趣味。比如,在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对方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为了展开更多的话题你可以反问:“你看我像做什么的?”或者直接说:“很多人都猜不出我是做什么的,其实我是······”
不管是让对方猜测(适用于比较轻松的场合),还是先铺垫一句“很多人都猜不到”再直接给出答案(适用于比较严肃场合),原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淡化自己身上的标签,避免可能的刻板印象。
*.随笔
"很多人都觉得我做销售的不会喝酒很奇怪,其实我是服务型销售。虽然我不会喝酒,但是我会挖空心思为客户传递价值、创造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