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说:“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开始,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无论是聪颖的、迟钝的、调皮的、文静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被爱的权利,都有绽放生命之美的理由。作为一名教师,以发自内心深处对学生的爱,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并转化为学生自信、向上、进取的动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从工作至今,对待学生和工作都是带着敬畏之心:用真心对待每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向师性都是很强的,偶尔会碰到“顽冥不化”者,发现,批评、惩罚的效果,都比不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学生信服。记得四年级下学期的乐乐,因为父母离婚,脾气大变,默默陪伴、温暖安慰,让孩子明白,虽然他做了不好的行为,但是老师依然在他身边,等待他变成像以前一样阳光的孩子。给学生时间,带着善意的期待,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感受到滋养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为教师,时时处处去观察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才在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愉悦,这份愉悦来自你与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共鸣。好的教育从来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心的爱,才能滋润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爱,从而更加尊敬老师。
几年前教五年级时,有个学生家长动不动就投诉、找学校,结果最后发现原因都是她多虑所致。作为老师,当然委屈至极,但是面对学生的时候,依然风平浪静。为了不影响当事学生情绪,还单独跟他谈话:“妈妈的所作所为,需要她负责,你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如果能够帮助妈妈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就更好了。”很多时候,家长考虑问题更多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并未知全貌,换位思考,会更理解家长,也更理解学生。当你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世界、想问题,才能看见孩子的渴望和需求,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当学生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无条件的爱时,才会和老师站在统一战线,家校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师爱和父母之爱,都需要做到“为之计深远”,无条件的爱才能给他们的成长道路铺满鲜花和养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