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是一个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水族,一个不太为外人知晓的神秘民族,全国仅有40多万人,三都就有20多万,而整个三都县的人口也不过31万多。为了一探究竟,一睹风采,也为了开辟一条营地教育的游学线路,阳春三月,我踏上了去三都的旅程。
三都是全国十六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经济发展滞后,环境非常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未被商业开发,呈自然发展状态。三都的美很少为外人知晓,当地人渴望有人将三都的旅游资源和三都的文化传播出去。
一大早,驱车前往尧人山森林公园,沿途是碧绿的都柳江和崇峦叠翠的群山。内心忽然放空,仿佛置身世外。公园呈野蛮生长状态,蜿蜒的盘山路杂草丛生,路边便是悬崖,山涧有溪流穿过。心生好奇,停车,觅得一条山路攀崖而下。曲折的小溪缓缓流淌,溪底是光滑的鹅卵石,溪水澄清。索性脱去鞋袜溯溪而上,约行2公里,听见“雷声”隆隆,抬头望去,一条飞瀑若银练落玉盘,瀑下深潭不知深浅。
沿山路攀崖而上,绕行至大山另一面盘山路。据说山上有苗族山寨,便决定去看看。沿着同样杂草丛生的盘山道小心驾驶,山路异常险峻,如果不是偶尔有山民骑摩托下山,很难相信,这大山之上还有人住。大约六七公里后,看到一个苗族阿婆拄着拐杖缓缓前行,我停车上前搭讪,打算送阿婆一程。虽然语言不通,通过比划,我了解到,前面即将到达山寨。
前行几百米,苗族山寨映入眼帘。连忙拿手机拍照,对保存如此完好的山寨一阵狂拍。村口,几个老人闲坐聊天,上去攀谈。一个热心的大叔带我绕行至山寨后侧高坡,俯瞰整个山寨。
闲谈中,得知大叔儿子五年前因病去逝,儿媳改嫁,孙子在都匀(三都邻县)读高中,孙女比孙子大一岁,已缀学打工。大叔71岁,老两口靠低保过生活。我的心不由一紧,同时也推断出,女孩打工的收入也仅能供弟弟读书。如果弟弟再读大学,真不知道这个家庭该如何度日。
此时,一辆带车棚的三轮摩托驶入村口,车上载着七八个小学生和一位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大妈。孩子们周一至周五在山下的小学住校,周五花五块钱乘坐这样的摩的或面包车回家,他们几乎是清一色的留守儿童。他们留守大山,期盼着山外的父母带着打工攒下的积蓄早日回家。
临别时,大叔邀请我去家里坐,还挽留我吃晚饭。我急于整理今天的所见所闻,谢绝了邀请。
回县城时,路过山下的小学,外墙写着“关注贫困家庭,关爱贫困学生”的标语。路上,不时有标语闪现,几乎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之类的。
晚上,在酒店旁边的小饭馆吃饭,与老板闲聊。老板是水族人,家在九阡镇,那里家家户户都酿酒,叫九阡酒。九阡酒是水族人自己的酒,是自家田地里种的糯米酿造的,不勾兑一丁点酒精。老板见我是外地来的游客,非常热情地拿出自家酿的酒请我品尝,还做了水族人最后爱吃的酸汤鱼招待我。他说,水族人特别热情好客,招待客人,酒必须要喝到位。老板说,在他们村,只有他爸和另外一个老人认得水书(水族文字),哪一天等他爸和那个老者过世了,村里就没人能认识水书了。我不由得感叹,看来水书在民间很快就要失传了。
第二天,前往保存最完好的水族山寨——怎雷寨。同样沿盘山路上山。不知道山民们为什么要把寨子建在几乎到达山顶的地方。如果不是政府将水泥路修到山寨,这些大山里的山民如何与外界互通?
虽说网上看过照片,但还是被这种古朴的美震慑了。整个山寨鳞次栉比,与梯田、林木、群山融为一体,是一幅动态的画卷。万物皆有灵,顽石也好,虫鸟也罢,每一物都在这浩瀚的大千世界里每时每刻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链接,很多看不见,听不着,只能用心去感受。
村里老人居多,女人大多穿着水族传统服饰,男人大多普通着装。与村民搭讪,都非常热情。闲话家长,了解到儿女几乎都在外打工。空巢老人,这里全是,他们是山里人,生于大山、长于大山、埋于大山,世代与大山相伴。岁数大了,离不开山,离不开寨,只盼儿女早日归来。他们也知道,山里缺医少药,若有危急,也只能听天由命。是的,这就是他们的命,这就是他们山,这就是他们寨,这就是他们的根。这里美得的像凤凰羽毛,却又带着浓浓的乡愁。
离开三都时,得知政府正在帮村里建“积分超市”(当地扶贫项目,村民凭积分兑换商品)。三都是国家深度贫困县,资金不足,希望社会力量介入。这种扶贫比直接给钱给物更科学。希望富裕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关注大山里的贫困家庭,关爱大山里的贫困儿童”。
爱若有传递便会漫延,隔着千山,亦能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