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4)作者:缠中说禅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杨伯峻: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覆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钱穆:孟懿子向:“怎么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侍奉;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李泽厚:孟懿子问如何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如何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亲活着,按照礼制来事奉;死了,依照礼制来安葬,依照礼制来祭祀。”
详解:“孝”,对于孔子、儒家来说,只是一个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里,绝对没有后世被改装的所谓“以孝治天下”的想法。孟懿子,鲁大夫,其父要求其学礼于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但此人对孔子有点像犹大之于耶稣,所以后来一般都不把他当成孔子的弟子。
“违”,本义“离开”;“无违”,就是不要离开当下社会的现实,这包括了文化、经济等。后来有些人把“无违”当成不要违背父母,这显然是不对的,于实际情况不合,难道杀人放火之辈就没有儿女?难道他们的儿女也要跟着杀人放火才是“无违”?而且,孔子在后面也给出了“无违”的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礼”,由于“礼”在《论语》中被反复提到,很多相关问题必须在后面逐步解决,但这里必须首先知道,“礼”对于孔子来说是当下的,没有超越现实永恒不变的“礼”。
“礼”,最初与“祭神求福”的“礼仪”相关,进而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各种行为上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而这,必然与当下社会当下本身相关。而“孝”本身,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同样具有当下性。因此,在孔子看来,所谓的“孝“,是在社会行为规范的动态系统中一个当下的呈现。没有任何先验的规范,使得“孝”有绝对不可更改的标准。如果你父母是汉奸、东条英机,大义灭亲就是最大的“孝”,这才是真正的“无违”。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要离开。”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说:“不要离开”。”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在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侍奉他们;父母去世,用社会当下约定俗成的规范去安葬、祭祀他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杨伯峻: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便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分别呢?”
钱穆:子游问:“怎么是孝道?”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子。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
李泽厚: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孝只讲能够养活父母。人也一样养活狗、马。不尊敬,那有什么区别?”
详解:本章字面意思很清楚,但与上章视角不同。上章是站在整体的社会结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的当下性。而本章,是站在具体个体的角度,审视“孝”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行为的当下性。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孔子强调“敬”,而不是表面上的“养”。心,惟在当下,一心不敬,则不过将父母当成犬马,即使能养之,又有何益?
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能养父母就被认为是现在的孝了。甚至狗和马,都会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么来区别这两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