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准做的事”,而是“不准做不准做的事”。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準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
《晋书•束皙传》中的这句话说的是史上有名的盗墓贼不准(这个名字的读音有很多说法,有兴趣者可自查),他虽然将一座战国古墓里的金银财宝劫掠一空,却也因之让一批竹简得以面世,这就是后来的《竹书纪年》,也叫《汲冢书》。
《竹书纪年》是一部自夏朝至战国的魏国编年史。在焚书坑儒之后,这样的先秦史书的价值不言而喻。不准的一次盗墓行为,对历史研究的意义重大,虽然他做的确实是不准(不允许)做的事。
我想历史文化大概有三种呈现方式:以文字书画记录,以日常言行传承,以古董文物展现。文字书画会在创作、流传中被篡改,日常言行会随着时代不断改变,唯有地下的文物蕞有可能保持历史的本真。
而古墓就是蕞集中的文物汇集之地,那些丰富的随葬品除了金银珠宝之外,其余都是代表当时的科技水平、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的文物,其价值之高可以想见,是以盗墓贼历代都猖獗且难以防范。
《中国盗墓图志》一书是一本真实的“盗墓笔记”,由商成勇、岳南、许志龙合著而成,讲述了自春秋战国至清朝历代墓葬被盗的情况。
三位作者在创作和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使得这部作品既有关于历代墓葬知识的专业性,又有讲述史料中盗墓故事时的趣味性,让你一面感慨中国墓葬文化内容之丰富,一面又扼腕于海量墓葬文物的流失和毁坏。
中国对文物历来是抢救性发掘居多:有古墓被盗了,赶紧发掘;建设项目干扰到古墓了,赶紧发掘。随着法律和监管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提高,希望盗墓这样的行为能够彻底消失,希望那些保持着历史本真面目的文物可以继续沉睡而不被打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