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常立志、常放弃的关键误区

常立志、常放弃的关键误区

作者: 个体发展研究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19:02 被阅读0次

    “目标”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所谓志向高远者还是倾向于安安稳稳过“小日子”的人,都有“目标”作为生活的指引。我们会说一个人:你的目标有问题、你的目标定错了,但我们不会说:你的生活不应该有目标。

    目标俨然是日常生活里最正确的东西。

    今天在检查近几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时,发现自己有两个目标一直在,却一直未投入足够精力去接近,更谈不上完成。回顾以往的学习和工作,观察周围朋友的情况、网友们的困惑,很自然就发现:不仅如何确立方向和目标是一个大课题,如何坚持去靠近自己十分确定的目标,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某位兄台,职场上的标杆,做事雷厉风行、工作屡获嘉奖,从七年前开始一直想考硕士研究生,买了很多书,强调了很多次要坚持,但一直停留在口头,直到去年起不再提这茬儿。

    某位体制内同学,从三年前开始想要辞职,每次见面都跟我说要不顾家里反对离开体制,三年后仍然在原单位。我相信她离开体制的决心是真诚的,也知道她在体制内的日常工作与她的性格、喜好都相去甚远,上班也上得很难受,但我一直没有看到行动。

    某好友,五年前开始想考注册会,前后买了三次、三个年份出的官方教材,报了三次名。我相信他想要认真备考、相信他从自身职业发展来说认定需要这个证书,但他至今没有看完一本书、没有参加一堂考试。

    这样信誓旦旦地“立志”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放弃的故事,可能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我们“立志”时都非常真诚、暗自咬牙表示一定要做到,忘记时又都毫不费力、非常自然。

    这样的常立志、常忘记,似乎始终在不停在发生。

    是“立志”、立目标 本身错了吗?

    这我们都不能同意。

    是意志力出了问题吗?

    似乎我们在做别的某些事时,又非常能够坚持。

    是时间管理的技巧不够吗?

    好像也不是。比如喜好玩游戏的人,并不需要刻意管理时间才能玩游戏。

    那么,“常立志”的关键误区,究竟是什么?怎样走出常立志、常放弃的死循环?

    既然是“常立志”,问题只可能出在两个方面:“常”或者“志”。

    WechatIMG492.jpeg

    “志向”/目标的真与假

    “志”的问题,只有一个关键——它是不是真正的“志”。

    一言以蔽之:这个“志”、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真正符合你自身发展的需要?它的逻辑是不是符合你对自己生活的整体安排?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这个目标、这个“志”就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

    以前面的例子来看:

    作为职场精英的某位兄台,虽然从小成绩优秀,但因为高考前一年的种种变故最终没有考上大学,最后上了个职业学校,工作后自己努力拿了个自考本科文凭。从十六岁在职业学校读书时兼职到工厂打工时起,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就一直埋藏在他心里,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立志考研,是出于这个大学梦、校园梦。所以当他一直强调想要通过提升学历来提升职场竞争力时,他的目标(“考上研究生”)与理由是错位的。

    他立的“志”,是对自己没有上过大学的这种遗憾的回应,是对“遗憾”情绪的回答。而这种遗憾虽然可能会永远在心底,但他真正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或者同时有着很多其他现实问题需要处理,所以“遗憾”的情绪无法成为常态的驱动力,所以这个看上去非常积极上进的“志”,也就不成立,不是真正的“志”。

    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遗憾一直在心底,所以隔三差五也会出来“逼迫”他立志。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变化,所立的“志”会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这些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就是“常立志”的“常”。

    所以,“常立志”的实质,乃是情绪化立志、冲动立志。“常立志”的关键,在于“志”。“志”的关键则在于它根源于哪里、成不成立。

    真正的出路因此也很简单:看清“志”,打破“常”,走出循环,真正去行动。

    (微信公众号:个体发展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立志、常放弃的关键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fe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