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A 你有一张购买价为1500元的演唱会门票,在准备去看演唱会前,价值1500元的手机掉了,你还会继续去看演唱会吗?肯定OR否定?
B你有一张购买价为1500元的演唱会门票,在准备去看演唱会前,演唱会门票掉了,你还会去继续看演唱会吗?(假设演唱会门票可以购买到)肯定OR否定?
大部分人A的选择是肯定的,B的选择是否定的。
但无论是手机或者演唱会门票都价值1500元,损失的金额都是一样,为什么选择的结果却不同呢?
其实,人们在消费时,不自觉地将不同消费类型归类到不同的账户中,而这些账户统称为心理账户。
你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第一类:
根据不同的消费对象归类到不同的账户
A中,有两个心理账户:演唱会账户(已消费1500元),手机账户(丢失1500元),此时选择继续去看演唱会,不会影响到演唱会账户,所以大部分人倾向于继续去看演唱会;
B中,只有一个心理账户:演唱会账户(已消费1500元),此时演唱会门票已丢失,再去购买一张,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则是同一账户叠加,需要花费3000元,所以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去看演唱会了;
再举个例子:
铁柱和铁柱爸一起去买冰箱,冰箱价格是1980元一台,准备付款时,铁柱对他爸说,一公里外同样的冰箱一台要便宜20元钱,铁柱爸哼了一声,直接将1980元的冰箱买了;
同样是铁柱和铁柱爸,在一超市购买毛巾,毛巾是30元一条,准备付款时,铁柱对他爸说,一公里外有一超市同样的毛巾只要10元一条,铁柱爸立马丢下手中的毛巾,屁颠屁颠跑到一公里外的超市去买毛巾了;
同样是20元钱,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区别对待(20块钱表示并没有做错什么)
原因很简单:
冰箱账户,1980元,节省账户20元,占比1/99,节约得“少”;
毛巾账户,30元,节省账户20元,占比2/3,节约得“多”;
心理暗示节约得“多”,所以自然就会选择到便宜的地方去买毛巾了。
很多月光族在做预算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到了月底往往会发“吃土”的朋友圈,为什么呢?大部分的月光族将自己的钱分为了两个心理账户,一个是“享乐”账户,一个是“生活”账户,将“享乐”账户列入高档、更花钱的行列中,而“生活”账户列入低档、不花钱的行列中。造成消费时“享乐”账户超支,继而导致“生活”账户不足,就出现了月底“吃土”的现象。
你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第二类:
钱的来源不同,而将其划入不同的账户中
对于“打麻将赢来的钱、微信上抢红包得来的钱、炒股赚的钱、年终奖”之类“轻松”得到的钱,消费时大方很多,像钱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
辛苦打工而来的钱,格外珍惜,这也是普遍打工者花钱比较节约的原因;
心理账户第三类:
钱获得的周期不同,花钱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在我高考毕业时,奶奶给了我一万元现金,哎哟我去,当时那叫一个满足啊。但当我用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舍不得花钱,为什么呢?一次性来这么多钱,我建立的心理账户是一万,每用一次钱,就相当于在一万元的账户上割一刀,这个账户对于我来说很大,每割一刀我都觉得疼,自然让我节约了不少;但如果是每天给我200元,我暑假期间用超过一万元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应用在生活中,孝顺父母的朋友可以试试,如果你想在过年时给父母包个一万元的红包,将方式更换为每月给他们1000元,二老会花的舒心,可以有效解决老一辈“节约”的问题哦。
你的心理账户很多人感叹钱去哪了,其实是“心理账户”在搞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记账,将每笔收入、支出都记下来,让自己知道钱花了在什么地方;
第二:无论钱来得是否“轻松”,都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那都是你的钱;
第三:养成先储蓄,后消费的习惯,这样钱会跟随时间地积累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以上就是对心理账户的理解与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是大墙,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