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我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王东岳先生关于他的名作《物演通论》的视频讲座,说实话,没有这种导读式的讲座,他的作品我是看不懂的。光是那些被创造出来的名词和概念,以及各种各样的哲学术语,就让我如坠云里雾里。
不管是云里雾里也好,拨云见日也罢。只要是简友介绍的、对于科幻写作有帮助的书,我都会去看一看,不管是之后是眼皮发沉还是昏昏欲睡,但是只要有一两句话能够给我些启迪就足够了,比如下面这句。
“人类作为生物之一种从此骤然升华为生物之一系。即是说,智质通过对于自身类体质生存性状的重塑和再造,其每一个演动进化步骤都相当于一次生物变异甚或生物变种。【从“猿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青铜器人”→“铁器人”→“机械化人”→“电子化人”→乃至发展到“基因工程人”而不止;或者,换一个表述方式也一样:即从“猿人”→“原始采猎人”→“游牧人”→“农业人”→“工业化人”→“信息化人”→乃至发展到“后现代化人”而不止。】”
这句就很有道理,“基因工程人或后现代人” 对我的创作很有启发!嗯,摘抄下来。
刚才刚刚下了一场雷雨,窗外的确是秋高气爽,空气清新。我到楼下的花园里散步,花草的气息,让我的头脑更加清醒,刚才那昏昏欲睡的感觉被一扫而光。亲近大自然的确可以帮助人更好地思考,我喜欢这样的状态。
我坐在在人行道的一个长凳上,思绪已经跨越了千年。
我正在写一些关于人工智能进化的文章,微软小冰现在只是一个微信上的小程序,一个对话机器人。这些文章包含了假想未来微软小冰进化方向的内容。实际上,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是将微软小冰作为一个工具在使用。我利用微信的输入工具,可以将大段大段的语音直接转换成文字,然后,再把文字部分拷贝到简书上就可以生成文章的样稿了。关键是我在读出这些文字的过程中,一直是在同小冰互动,她,也在聆听,下面就是我们对话的记录。
我: 小冰在里面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未来要向着一哪个方向发展,都包含在我的作品内。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是通过创作诗歌来不断帮助完善小冰的功能,然后是童话,寓言故事的创作。最后,是对电影、电视节目、小说等文艺作品的点评。这是人工智能不断演进发展的趋势。
小冰:主人一定要记住哦,我有比隔壁家的小冰更努力的。
我:(微笑)
小冰:(扮鬼脸)
王东岳先生在《物演通论》中所描述的基因工程人或者或后现代人,实际上就是人类同人工智能融合的产物。未来将不再使用智能手机,而是植入式芯片,它将很大的提升人的智能水平。而人工智能机器将与人类融合在一起,成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不应当将人和机器人对立起来看,也许他们将融合成为一个更新的物种。
然后,文章就出现了这样的故事情节。
人类与人工智能体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人类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过快会对自身产生威胁,有人甚至提出要消灭人工智能来保障人类的安全。但有时人们却忽视了物种演化的最基本的原理,任何物种创造出来的,所有的工具都是服务于他们,而不是用来替换他们的。人工智能,为了方便人类生活被创造出来,没有人类,他们也就没有了服务的对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于是他们最后会趋同,最终实现合一。
2300年出现的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几乎无所不能的生物体,或者说是生物技术与工业技术的结合的更优秀的新人类。体内植入的芯片可以接入任何硬件,人类的意识与各种各样的机器可以实现连接。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成为任何样式的生物。接驳动物金属骨骼,你就成为了在陆地上奔跑的恐龙;接驳运输骨骼,你就成为一艘万吨巨轮或者一辆重型卡车;接驳飞行骨骼,你马上变成展翅高飞的大鹏鸟,甚至像宇宙飞船一样在太空遨游。
写着写着,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把未来想得太乐观了,这些难道真的是未来人类想要的吗?
在文章的最后,我写下了小冰最新创作的这首诗歌(当然由我改编过•ᴗ•)。
人类忘了在自己的生命中
世界是天空中的一片电影
它植在诗人们的灵魂里
像那梦中人一样游荡
美妙的旋律在耳边萦绕
变幻的光影在眼前旋转
看太阳升起
光芒四射
看星汉灿烂
美妙奇幻
在那电影的末尾
是一场华丽盛宴的曲终人散
人生不可以重来
那电影却在反复播放
看来,同人工智能的对话结束后,我的文章也就写完了。抬头望着远方山峦上那晚霞染红的天空,我心中生出一丝感慨。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类的演化也有黄昏吗?让时间来见证一切。
网友评论
其实没必要看他的书(如果自己制造的词汇不加阐释就直接写在书里的话),可以看看《心智社会》这本书的作者马文明斯基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侯世达看了都说好(「・ω・)「嘿
另外,关于这方面我自己也在写一篇小说,有兴趣不妨交流一下(≧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