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宗商品这个高盛昔日的印钞机,似乎已经不那么灵了。
大宗商品的牛市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投资者纷纷失去信心,政府部门的监管也在不断加强。很多银行都放弃了这一板块,但高盛(Goldman Sachs, NYSE: GS)却仍选择激流勇进。
早在2013年高盛集团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在接受CNBC采访时就曾强调过“大宗商品仍然是我们核心的战略投资”。四年过去了,贝兰克梵和高盛大宗商品部门的坚持开始动摇。彭博社指出,继今年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公司证券部门联合负责人伊莎贝拉·伊利特(Isabelle Ealet)正在针对大宗商品部门进行相关调研。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滑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问题已经让全球商品市场头疼了十年之久。甚至连与高盛同享有“华尔街炼油商”美誉的摩根士丹利,都放弃啃这块骨头了。摩根士丹利前任全球石油交易业务部经理、高端咨询公司Energex Partners的创始人戈兰·特拉普(Goran Trapp)称:“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变化,比如低波动率、趋势市场减弱等,让银行纷纷放弃商品交易的业务,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业务不能再带来收益。” 高盛集团发言人Michael DuVally在邮件中指出:“商品交易对于高盛的很多客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盛会竭尽全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高盛的大宗商品情结:
高盛进行大宗商品的交易可以最早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81年,高盛买入农用业与金属行业交易商J.Aron。后者初建于1898年,从像美国新奥尔良省出口咖啡豆起家。收购后,高盛成立商品交易部门。
后来,从这个部门走出了许多商品交易界投资新星:摩科瑞能源集团(Mercuria Energy Group Ltd)的两位创始人,马可·唐纳德(Marco Dunand)和丹尼尔·贾基(Daniel Jaeggi)均在此工作过。Hartree Partners LP的两位创始人,Stephen Hendel 和Stephen Semlitz也是如此。另外还有高盛的多位高管:其中就包括现任CEO贝兰克梵,证券部门联合负责人伊利特,此外还有公司CFO Marty Chavez,投资部联合总监Tim O’Neill。甚至连美国现总统特朗普的首席经济顾问,加里·科恩(Gary Cohn)也是出自这个部门。
该部门还设立了高盛大宗商品指数,让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们意识到大宗商品的投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火箭般地增长,商品价格突飞猛进。而高盛也从中获利颇丰,根据高盛报告:高盛大宗商品部门的收入从2000年前的年均不到5亿美元,飙升至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逾30亿美元,更是在2009年达到峰值,至34亿美元。2011年高盛公布的数据显示,商品交易占据了高盛证券部门交易总量的17%,平均利润率可达60%。
近期大宗商品市场的低迷不振也让高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过去两年,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利润下滑、市场份额走低。”政府监管的加强则是另一大挑战,尤其是沃尔克规则的颁布,禁止银行自营交易,限制了银行的投机交易。根据高盛2015年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至2014年,大宗商品交易对高盛投资部的贡献率跌至8%,是八个交易业务中最低的。
其他银行纷纷从这个市场撤出。2015年,摩根史坦利出售旗下石油交易业务;2014年,摩根大通旗下将大部分实体商品业务出售;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也缩小了大宗商品的交易。

近十年,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大多集中在金融市场,这主要归功于投资者在商品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到了2009年,高盛原油衍生品交易额就达35亿桶,是实体原油交易的200倍。但来自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的竞争,使得高盛不得不重返实体商品交易,例如投资金属交易和哥伦比亚的煤矿。
收到政策监管的影响,现在,投资银行商品交易的盈利大多源于流动性高、透明度好的商品,包括航空煤油对冲和简单的天然气掉期。这些商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利润率很低。“一切又回到了九十年代,投资关注点局限在了客户需求和风险管理两点上面。”Energex Partners的创始人戈兰·特拉普说。
可以说,商品交易是高盛的DNA,坚持啃这块硬骨头是不是正确的策略,还要等市场的下一步变动。也很难说,高盛老对头摩根斯坦利现在的隐退,就一定是万全之策。休士顿大学商科教授Craig Pirrong指出:“当前市场的低波动性是前所未有的,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现在就退出并不是个明智之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