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32061/9a3eb2ca59dcd481.jpg)
九岁的菲利普失去双亲,伯父被迫无奈收养了他,还好,没有不管他,虽然不情愿,虽然怕孩子闹腾,他还是来了。并且还善意地允许菲利普选两件纪念品。
故事里没有描写菲利普如何哭闹伤心悲痛,但是,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孤单,安静,寂寞,留恋,映衬出了菲利普失去父母后的失落,可怜,郁郁寡欢。他还这么小,就经历生离死别,唯一疼他的保姆也要分开,从此以后,他要孤零零地待在这陌生的人世间,自己扛下所有的苦难。
“菲利普打开大衣柜,里面尽是衣服,他一脚跨了进去,张开双臂,满满地把衣服揽在怀里,将脸埋了进去。衣服上依然有母亲的香味。”
读到这里很心疼小菲利普,他张开双臂,揽着衣服,埋住脸,闻见香味,陶醉在自己的知觉里,幻想里。这里不写他哭闹,只是静悄悄地在回忆,感受,体会这种失去妈妈以后的孤单寂寞和无助。
面对亲人的离世,人都会有逃避心理。曾经有个小女孩,很爱她的父亲,她不能接受父亲的去世,就一直处在撒谎、逃避、不接受的状态中,总说爸爸出差了,时间一长,两天自己也相信了。直到中年,她才接受事实,公布她爸爸已经去世的事实,而别人以为是刚刚发生。
菲利普跟随伯父凯里先生来到“新家”。
孩子总是健忘的,这尤其显现在本章开头,上章结尾还在哀悼妈妈,跟埃玛哭泣道别的菲利普,“在去往布莱克斯塔布尔的路上,很快就破涕为笑,等到了目的地,早就把悲伤抛到脑后,变得兴致勃勃了。”这是对于新环境的一种兴奋期待感。
接着开始铺陈起屋里屋外的环境场景介绍,伯母对于让跛足的他在冬天走路回来的责备,这让菲利普搞不懂,他其实是被怜悯、被歧视的。连门和炉子的使用都要分清楚,代表伯父一家生活的简朴,还有规矩。路易莎伯母的问题都很温和,但背后都带着她急切的关心,她太想当母亲了,但她又怕激怒爱规矩的丈夫,所以一切都小心翼翼。
“壁炉周围有两把皮椅,皮革上有浮雕的图案。椅背上套着布套,以防头发上的油污弄脏皮革。一把椅子有扶手,是“老公椅”,另一把没有扶手,是“老婆椅”。凯利夫人从来不坐那张有扶手的椅子,她说她不喜欢椅子太舒服;要干的活那么多,要是椅子舒舒服服的还有扶手,屁股还不得粘到上面去。”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她多怕惹怒丈夫,她以丈夫为尊,所以她才会连坐椅子都不敢并以丈夫最喜欢的“劳动”为由来解释。
“菲利普走进餐厅的时候,凯利先生正在拨弄炉火。他告诉侄子这里有两根烧火棍,一根又粗又亮,干干净净,从没使用过,他管这根叫“牧师”;另外一根细了很多,脏乎乎的,一看就经常用来拨火,他管这根叫“副牧师”。”这段话足以显示大伯的心态,他认为牧师就是做表面布道工作就行了,脏活累活都应该是其他人做。
“我让玛丽·安给你做个鸡蛋。你今天赶路应该饿了。”凯利夫人看来,从伦敦到布莱克斯塔布尔的路程一定漫长而疲惫。她自己很少旅行,因为一家人每年只能靠三百镑过活。当凯利先生想出去度假的时候,每次都因为凑不够两人的盘缠,只能一个人去。他喜欢参加英国国教大会[插图],一般一年会设法去一次伦敦。他去巴黎参加过一次国教大会的艺术展览,还去过两三次瑞士。
这个段落明确写出大伯家的穷困程度,还有大伯母眼界狭隘的原因,因为没钱,她根本离不开家。大伯离开家也顶多是为了工作,这个家庭没有旅游,没有娱乐的闲余。
“菲利普想自己吃一个整蛋,可现在似乎不大可能了。他乖乖接受了这小小的一点分享。“我走这几天鸡下蛋情况怎么样?”牧师问。“糟透了,一天就一两个。”“鸡蛋好吃吗,菲利普?”牧师问。“很好吃,谢谢。”“周日下午你还能再吃上这么一块。”凯利先生每周日的下午茶都要吃一个煮鸡蛋,这样晚上的礼拜仪式上就不会太饿了。”
大伯即使再穷,对于孩子,他还是尽量表达善意,仅有的鸡蛋,也分享一块给他,家里除了祈祷书以外,没有其他能用的东西,在这样与之前不虞匮乏对比的环境下,菲利普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