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半年一个伪精致周期之后,假精致接过伪精致手中大旗。
19年初,至少炒过4次的伪精致终于在期望下诞生十万加。
新晋上场的假精致表现如何?看毕竟好歹在正规刊物登场,我先推定作者和编辑都有一定水平。可惜推定是可以推翻的,推定意味着某种尊重,推翻意味着他配不上这种尊重。至少在原作者和编辑水平的推定上,我总是一次次推翻对他们的尊重。
读罢“警醒大作”,我好奇原作者与全麦面包和IPAD有何渊源?总拿人家说事又好像一无所知。
随便打开外卖APP,搜“全麦”:
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比一碗刀削面还便宜的全麦面包是“假精致铁证”?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答案,原作者可能会再来一篇“外卖毁掉年轻人”。我估计他一定会写,被戳穿骗局的人总是愤恨,而且他又有笔或者键盘,更关键一点——人家有发声渠道。
《武林外传》第四十九回,某江湖媒体撰稿人把莫小贝妖魔化,还阵阵有词,“她可以反驳我啊!”。
郭芙蓉一语戳穿她的诡辩:“她倒是想反驳,她有话语权吗?”
能量越大,责任越大。
可惜每半年就要玩一次“假精致把戏”的媒体人,没一个让我看到这份责任感。
再就是作者心心念口口提的IPAD。他和IPAD爱恨纠葛,让人怀疑是乔布斯在世时候知道IPAD这词,编文章时才想起来。
熟悉智能手机市场大概都了解小米当年以性价比出名,今年独立出REDMI也重新瞄准性价比市场。而小米,港股上市。
什么意思?公司上市需要足够的商业支撑,关注性价比用户能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结合数码媒体的用户画像,这里面大部分是年轻人。这可和媒体人口中年轻人假精致到快完蛋迥然不同。
很明显,假精致作者一点不了解数码市场,他鸡贼调用大众对IPAD的印象,完成自己批判工程。
他不仅了解,其实也不在乎真实数码消费市场,不关心苹果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形象变化。
价格一项维度卡死他所有人生判断,只能落到一句“想要的东西都很贵”。
为什么贵?定价原理是什么?材质功效有什么区别?相似配置有没有更优选择?
掩饰在“省钱”之下,“真精致”的媒体人,其实都是保守到一片全麦面包都进不去的固执。
我没看到节俭主义者的胜利,我只看到油腻作者和一些不理解新世界的人抱团取暖。
因为对世界的不理解,他们连一个IPAD都大惊小怪,可能还不知道IPAD新出的低价位版和IPAD PRO的区别。我要和他说耳机、说主板、说外星人笔记本,他可能会气到浑身发抖,然后大吼一声“假精致”!
至于电子设备生产力差异,我估计他也不会替,只会说能用不就行了!你们假精致!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我统统买不起。我也打算没负债几万块去买,因为我知道那几万块不过是是作者提都不敢提的人一两个玩具的价格。
但起码,我写文章时候不会像“假精致的作者”那样犯些只要打开过任何一个电商APP就不会犯的错误。
聊到这要提一提切身经历。
某个饭局上的富二代,入席时候把两块表往桌子上一甩,“唉,也就十几万,那些打工的一年工资。”
席间听说我当时有玩钢笔的爱好,最近打算再买一支笔的时候,二代异常惊讶:“怎么了?你笔不够用吗?我觉得还是节俭一点好。你看我那根万宝龙,写着也顺手,才五千多,特实惠。”
我想想购物车里那支39元还打折的钢笔,又想想自己那三五支均价21.5的钢笔,没说话。
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能想象到的快乐都是媒体人和营销号痛骂的“伪精致”。
量变再多也没引起质变。起码还在勤勤恳恳工作的年轻人花点钱要被批判,且不说被当做反面典型、负债几万元的几位都是年轻人中的个例。就算他们不是个例,也比不得两块表十几万。
不止富二代,还有骗子。
有人卷款出去玩票造汽车,有人玩庞氏骗局请投资大佬共进午餐。
这些人没一个成为媒体人关注的重点。
敢骂孔乙己买茴香豆,不敢声讨赵老爷打阿Q。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若是知道自己这句话不仅被某些败类当行为指南,还成为无良媒体人鉴别能不能写文章批判的标准,我想庄子恐怕不会比大洋彼岸相似经历的某作家更开心。
因为混得太惨,常年在大城市郊区游荡。
一件事很有趣,这些离别省比本市更近之处,商店餐馆绝少奢华,物价反倒没有便宜哪去。饮料比大型商场贵5毛到1块,其他用品也是一样,更不要说和网络电商打折价对比。真要说贵,只有24小时服务的便利店比他们更高,可人家运营成本在那,那是贵有贵的道理。
似乎居住郊区不那么“假精致”,实际生活成本未必更少。
当然原作者肯定不在意,估计还会筹划一篇“网购掏空年轻人”。
商业发展样态,新样态下普通消费者最经济选择是什么,他从来不关心
。
同样因为囊中羞涩,最近没少吃鸡胸肉。郊区价格更高就不谈,即使这样,一大块肉也比饭店最便宜或是其他家常菜原料便宜一大截。而室友,最常在房里大呼小叫“太贵!浪费!”那位,每日泡面度日,把自己吃得气色黯淡。
什么意思?意思是天天水煮鸡胸、全麦面包过活,反而比原作者“不假精致”的生活状态省钱、而且健康。
只关心价格,注定失去价值。
真正让我生气的,是他们居然厚颜无耻地把林徽因先生放在那样垃圾的文章里当成批判武器。
他们知不知道林先生最珍视的那些流传几千年、真正精致的古建筑、古物件,是毁在哪一批高呼打倒假精致的人手中??
我甚至怀疑作者内心深处向往活在几十年前,和杂碎一起无法无天。
他们又知不知道林先生临终前一晚,一个护士看不惯她半夜要找梁思成先生说话的“假精致”,生生剥夺她和梁思成先生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他当然会忘,他当然会忽略掉。
从来不缺这种人,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只看自己的立场。
他们批判绿茶的时候,冰心的《太太的客厅》都要说是讽刺林徽因先生,他们热衷八卦的时候,不管徐志摩还是金岳霖都要生生和林徽因先生纠缠不清。
现在他们要批判伪精致,又要把林徽因先生请出来。
呵呵。
也可能是我错怪他们,对于文字组装工作者,林徽因还是张爱玲没有区别,只要能作为名人名言或者名人事迹引用就毫无问题。
他们只想要一个素材,丝毫不在意真相。
既然有“假精致”、“伪精致”,如果这些媒体人逻辑还稍微学过一点点,就该知道自己在鼓吹“真精致”。
他们无非是和假想的年轻人争夺谁才更精致。
攀比不因为战场转变而不是攀比。
但既然是攀比双方,虚构论据、胡乱论证,恐怕不属于良性竞争。恶意诋毁,反复炒作,打算将对方的价值观置之死地,恐怕也不算温暖纯良。
一些人称这是功利主义作祟。不,功利主义是建立在良心之上,它是主义,是原则,讲究理性。
不是每隔半年随便罗列文字就拿来骗稿费。
见风使舵不算能耐,可我们的媒体、媒体人偏偏能以此为食。
关于过度消费,有一期《奇葩说》(第三季第15期)一定要看。角度未必最全、探讨未必最深,但绝对胜过营销号或者媒体人太多太多。
那是几年前的一期节目。
不是没有明白人,不是没有深刻见解。可你再深刻、再逻辑清楚,也架不住人家拿大喇叭灌低质鸡汤,不到半年就是一次,年轻人一定要被伪精致毁一回。
马东曾经说很多话题之前节目里早有提到而且更深入,到《奇葩说》其实是重复。
怎么会这样?
随后马东评价之前五四等时代的话语可供借鉴。
采访马东那期《十三邀》里提到过,很悲哀,许知远评价是“他们又回去了”。
假精致就在不断回去,每半年就能稳稳造成十万加,何乐不为?
昨天伪精致,今天假精致,明天不是真精致。天天有文章,时时有热点。
反对者点进来增加浏览量,怼回去增加话题热度。
支持者更不用说,是营销号生存之根。
所以这些媒体人和营销号根本不在意内容质量,不在意有没有谁改变自己做法。
他们只在意够不够煽动,有没有流量。伪精致这种好用话题把他们头脑和良心掏空,换成一个个十万加KPI。
只顾着情绪,头脑全扔掉。
只写给拥趸,反对者都是流量。
就是这一批人把持着流量,把持着意见与话题。
郭德纲老师有几句形容同行的话,拿来形容这批全麦面包都大惊小怪的媒体人颇为恰当:
拿不起来放不下,走不出去进不来。最好吃的是早点,世界的尽头在杨村。眼馋肚饱,无知无聊。痞子文化,流氓逻辑。
……
食亲财黑,小店鸡贼。沾酒便醉,遇色则迷。见财起意,逢赌必急。下饭馆偷牙签,上厕所不带纸。穷凶极恶,满嘴食火。气人有笑人无,敬光棍怕财主。
……
没智力、没文化、没素质,不道德、不义气、不开眼,不挣钱扭头就走。打便宜人头个儿就上,一百块扔脸上,让他干吗就干吗。给块儿饼能把他爹小名写天塔上。第一需要解决温饱,第二需要解决廉耻,否则,教育好了也是一个下三烂……
那些被假精致掏空的媒体人,谁能把良知放进他们头脑和胸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