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书中提到,人的记忆分为两种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两种记忆由不同的脑区负责,记忆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之后会在我们的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突触,我们的长期记忆就储存在这些新形成的神经突触当中。
长期记忆的形成,能够给我们的大脑造成实打实的生理变化。
书中揭露的更重要的一点则是记忆从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的规则,就是需要对大脑神经不断的进行刺激直到突破某一个阈值,短期记忆才会变化为长期记忆。
不然短期记忆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不会在大脑当中留下痕迹。
而一旦突破阈值在便能够大脑当中形成了新的神经突触,这些记忆就能够在我们的大脑当中被长久的保留。
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变化的这个规则,就是学习的秘密所在。只有对大脑的刺激到一定的强度,我们才能够把学的东西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能够增加刺激度的方法就只有两种,一种是单次带有强烈情绪波动的刺激(比如一场车祸),我们一次就记住。
另外一种就是增加刺激的次数,直到强度累计突破记忆阈值。
在我们生活当中那种伴随着强烈情绪波动的事件是很少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够通过反复刺激这一种方式来实现。
这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学习当然不是单纯的记忆,但记忆却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能力,我们就谈不上学习。
无论我们读书时候书本上的学习还是工作后工作环境当中的学习,我们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别人已经探索并发现好的知识规律,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创新的时间是极少的,不是吗?
简单的背背英语语法、英语单词,复杂的传统编程的各种数据结构算法,都是由前人整理好并传承下来,我们普通人按图索骥的学习就行。
既然知识不需要我们去探索创新,那么剩下的就是需要我们反复的练习直到对我们目标领域当中所需要的知识滚瓜烂熟,信手拈来。
而这些知识想要被烙印在我们脑海当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反复,再反复。
直到对这些知识之间的各种连接、各种规律、各种应用场景突破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阈值限制,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被深刻的烙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能够被我们信手拈来。
当然,这里说的重复不是一味的机械性的重复,这样的重复没有人能够受得了,而是有目标、有策略、有针对性的持续反复的刻意练习。
就像是儿时学习的课文卖油翁能将油从铜钱缝隙中流过而铜钱不打湿一点,无他 ,唯手熟尔。
注: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萧牧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