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种类之一,有着五千万年的进化史,同时它们还是黑暗与鬼魅的象征。昼伏夜出的习性和强大的自愈能力,让蝙蝠成为那部风靡全球的DC漫画中超级英雄的灵感来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次,一场疫情将这种喜爱隐居在深山洞穴的生物推向了风口浪尖。暂且不说一只蝙蝠身上能携带100多种病毒,MERS、SARS、埃博拉等病毒最早都是在蝙蝠体内发现。讲真,它们也已经很努力地进化成了我不能吃、我不好吃的样子,但是依旧没能逃过一些人猎奇的食欲。当然,吃了蝙蝠的这些人不会飞,更变不成打击坏人的蝙蝠侠,小编就问你图个啥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艺术中也常见蝙蝠的身影,蝙蝠的象征意义也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大有不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个生物是如何在艺术中演绎亦正亦邪的角色吧~
国民吉祥物,谐音梗之王
蝙蝠比人类生存在地球的时间长,因此它们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蝙蝠一直是作为寓意纹样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的吉祥寓意得从古代开始说起,那时的人们常受蚊虫毒物的侵袭,而蝙蝠以捕捉蚊虫为食,使人们免遭毒虫叮咬之苦,因此古人认为蝙蝠有去五毒保平安的作用。蝙蝠既能捕食害虫还能帮植物传粉,古人认为蝙蝠出现是代表祥瑞,而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于是在谐音梗最多的“福”文化中,蝙蝠便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吉祥物。
▲ 中国传统蝙蝠纹饰,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又被古人称为“仙鼠”,传说中蝙蝠可以活到千岁,体白如银。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中就有这样一件蝙蝠玉雕,造型简朴大气,制作精美。由此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将蝙蝠视为祥瑞之兽,崇拜有加。
▲红山文化时期的蝙蝠玉雕 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纹饰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全盛,它被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瓷器、家具、建筑,甚至龙袍上都能见到蝙蝠的身影。
▲乾隆时期罕见的铜红色蝙蝠与莲花图纹球形瓷罐,2016年苏富比拍卖100万,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 蝙蝠木雕,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港庙建筑一角的蝙蝠装饰,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乾隆·黄色缂丝云蝠寿袷袍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们将蝙蝠纹与更多的纹饰进行组合,便出现了带有吉祥寓意的“谐音梗套餐”:
蝙蝠咬着古钱币,寓意“福在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围绕在寿桃周围,寓意“福寿延年”
▲雍正时期蝙蝠寿桃纹瓷盘。2017年香港佳士得拍卖1390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只蝙蝠环绕寿字,寓意“五福捧寿”
▲ 清,蝙蝠寿桃纹盘,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图片来源网络
蝙蝠与灵芝,寓意福气安康
▲屈兆麟《蝙蝠》,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倒立,寓意福气到来
▲18-19世纪的蝙蝠玉坠,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如此丰富的寓意不足为奇,这是古人祈求幸福安康的众多文化符号的其中之一,不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只能为友,而不能为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齐白石《大福》67.5 x 33.4 cm,2017年苏富比拍卖970万港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暗骑士,鬼魅幻影
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的蝙蝠,西方艺术中的蝙蝠常常与黑暗、嗜血和恶魔联系在一起,蝙蝠普遍被认为是迷信和恐惧的象征。在神话故事中,蝙蝠们长久地扮演着反派的角色,“恶名昭著”的吸血鬼原型就来自于蝙蝠。
▲阿加通·伦纳德(AGATHON LÉONARD )1903年左右的吸血鬼青铜镀金雕塑,高度:84cm,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玛雅文化中的蝙蝠神“卡玛佐兹”(Camazotz),意为“死亡蝙蝠”,是一位邪恶的神灵。在传说中它白天是普通的石像,到了夜晚就会化身恶魔,与蝙蝠结伴,杀人饮血。
▲古玛雅蝙蝠神卡马佐兹‘Camazotz’. c.1966,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前北美洲的古典莫戈萨文化(Mogollon culture)的明布雷斯支系(Mimbres)也发现了绘有蝙蝠的陶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世纪绘画中一只乱入的蝙蝠,依然带有那么稚拙的趣味性,小编只感觉到“蠢萌”,说好滴邪恶呢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张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书籍插图,画面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与一只巨大的三角兽搏斗,他正被老鼠和蝙蝠等“邪恶势力”包围。
▲《Le Livre et Le vraye hystoire du bon roy Alixandre》c.1420,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图这幅《理性沉睡,心魔生焉》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创作的铜版画。画作中,趴在桌上沉睡的人正是戈雅自己,他身后一群蝙蝠和猫头鹰正朝他盘旋而来,伺机进攻。蝙蝠和猫头鹰代表的是“心魔”,那黑色的身影如同恐怖的梦魇一般,戈雅用这幅画讽刺当时混乱的制度,同时也呼唤着理性时代的到来。
▲Francisco Goya《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c,1797,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与宗教有关的绘画中,恶魔几乎都长着蝙蝠的翅膀。与象征着圣洁的白色恰恰相反,通体黢黑的蝙蝠成为了神话中来自地狱里的使者。蝙蝠出现的地方,往往暗示着黑暗与死亡。
▲Vierge du Secours《Giovanni Pagani of Monterubbiano in the Marches》c.1545,图片来源于网络
▲Stefan Lochner 《The Last Judgement》c.1435,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斯·梅姆林《地狱》约1485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David Teniers《The Temptation of St Anthony》c.1640, Rijksmuseum , 图片来源于网络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Dante and Virgil》c.1850, 281x225cm, Musée d'Orsay, Paris,图片来源于网络
蝙蝠在早期通常被归为鸟类,不被认为是哺乳动物,蝙蝠似鸟又似兽的特征也让它成为了很多寓言故事里的主角。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鸟类与兽类爆发了一场大战,而蝙蝠在其中不断变换着阵营。鸟类胜利时,它就挥舞着翅膀加入鸟类。兽类打赢了,它又收起了翅膀,走进兽类的部队。战争结束后,鸟类兽类握手言和,这时蝙蝠的行径败露,被驱赶了出去,从此它只能在黑夜里偷偷地飞行。
▲Water Crane 《The baby's own Aesop》c. 1887,London,图片来源于网络
▲Edward de Dene 《Beesten ende Voghelen strijt 》c.1567,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当代艺术中的蝙蝠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蝙蝠的栖息地也遭到了侵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比起蝙蝠到底是吉祥还是邪恶的象征,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们更关注当下的议题,并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
▲Lucian Freud《Another Dead Bat》c.1980,14.8 x 17.2cm,2012年伦敦佳士得拍卖8.525万英镑,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就有这样一件特别的艺术装置,来自艺术家林·奥努斯(Lin Onus)的作品《水果蝙蝠》。虽然这件作品乍看之下就像奶奶过年挂晒的腊肉,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只蝙蝠都穿着“衣服”,装置中也有几何图案作为点缀。奥努斯的父亲是澳洲的原住民约尔塔人,母亲则来自于苏格兰,在作品中他将身穿原始图案服饰的蝙蝠与西方现代建筑结合,代表着原住民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林·奥努斯(Lin Onus)《水果蝙蝠》c.1991,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在拉脱维亚的Zalenieki Manors庄园举办了“自然音乐会”,一万只“纸蝙蝠”组成了一大片“蝙蝠云”,这件艺术装置呼应了这次艺术活动的主角——长耳蝙蝠。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场活动中,艺术家们用音乐,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呼吁人们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论在何种文化语境中,蝙蝠与人类一样同是地球上的生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蝙蝠是在面对严苛的生存条件和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中不断进化的结果,而停止侵扰野生动物,就是人类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文:阿酞丨编辑:耘菲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