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39岁,是日,到密州任,上谢表。又有谢执政启。轼。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初三,时为杭州通判。
44岁,是日,在开封,狱中。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初三。
46岁,是日,在黄冈,昨徐大受携酒来访,大饮,赋诗。今日酒醒,雪大作,又次原韵,赋《浣溪沙》二首。轼。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初三,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54岁,是日,在钱塘,奏《乞令高丽僧从泉州归国状》。轼。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初三,时任杭州知州。
浣溪沙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初三,湖北黄冈。
其一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二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
苏轼在黄州时“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收入减少,人口没变,实在是让人忧愁啊,不得不“痛自节俭”:每月须将月俸分作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日限挑一份,即藏去权子——每天定量消费,如有结余,再攒起来留待喝酒。
虽然如此,他的豁达却丝毫不减往昔,所谓“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均见《答秦太虚》)。
看最后一首,徐太守带来的不仅有美酒,还有助兴的美人呢:“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红粉相伴,怡然洒脱。
有人把这首的“但令人饱我愁无”与老杜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相比,但老苏这张不忧不惧、风流潇洒的笑脸,与老杜心忧天下的愁容相比,显然要温暖和明亮许多。
第一首有一句“空腹有诗衣有结”,“衣有结”化用了晋代隐士董京乞讨于市,结碎缯为衣,能诗,有篇章抒写疾时遁世之旨的典故,本句以此比喻自己的怀才失意,并不是老苏穷得衣服上打结,也不是说当天冷得衣服上结满冰霜。
今天这两首加昨天的三首,总共五首“浣溪沙”,为一组,不仅用的同一个韵,每首六句,除第四句外,每一句结尾的字都是一样的:苏,车,无,X,珠,须,这是士大夫们很喜欢的文字游戏,苏轼大才,每个韵脚都显得很自然。
用得最有趣的是这个“苏”字,每次出现的意思都不一样。今天这两首,一句“半夜银山上积苏”的苏,是野草的意思,“万顷风潮不记苏”的苏,按苏轼手书的注解:“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指的是他在苏州的田产,如今都被毁了,也没什么好记挂的,倒是瑞雪兆丰年啊,大家能吃饱我也就高兴啦,的确是有老杜的胸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