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形成,发展,最终富裕,是由生产力的驱使,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有许多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社会体制会在前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后期阻碍。社会体制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及由谁配置,还有分配方式。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制度在前期能够容纳,促进发展生产力。而到了后期社会体制不能够容纳超过它的生产力,就需要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来调整社会的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就是封建帝制根深蒂固,固步自封,没能及时的接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并过渡到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的终极形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具有制度的优越性。
影响生产力的因素还有战争,瘟疫,战争使人们不能安心的从事生产工作,瘟疫则会引起恐慌,疾病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
作者在文本的第一篇中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如何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物又是以何种方式分配。
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不会使用工具,仅能满足自身生存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使人们变得智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生产力得到发展,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之后还存在剩余劳动产品,既然存在了剩余劳动产品,人们就产生了一种物物交换的倾向,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物品。人们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倾向,发展起来的结果就是分工。分工的出现使得劳动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的增加,节约劳动时间,最终达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效果。
作者在书中论述:出现了分工之后同样数量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过去多得多,而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分工所带来的劳动量比以前更多,劳动的产品越多交换的倾向就越强烈,一个人如果把全部的精力与时间投入某种劳动生产物的生产时,他的其他需求就需要通过交换来来满足。但是,如果其他的需求通过交换也得不到满足呢,那就仍需要他本身生产,这说明了什么嘞,作者提出市场的大小会限制分工,同时也说明了越是繁荣的市场分工越明确越细致。
分工的明确显著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人们对交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物交换已经阻碍了人们的交易。人们需要找到一个等价物来代替物物交换。在阿比西尼亚用盐,印度沿海某些地方用某种贝壳、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英国的西印度的殖民地用砂糖、其他的若干国家则选用了兽皮、据我所知苏格兰有个乡村现在还是用铁钉作为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再后来金属成为了所有国家的交换的媒介,作者提出了金属作为媒介的两个弊端:第一,不方便称量;第二,不方便化验真假。然而经过历史的检验金属作为媒介还有一个弊端:不方便携带。
交易意味等价,作者试图寻找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作者认为它是劳动。劳动的价值就是劳动量,也就是说劳动量衡量商品价值。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亚瑟•斯密提出的价值仅仅考虑的是个人所耗费的时间、体力、脑力所构成的价值,马克思提出的价值将社会整体提出来了不仅考虑了个人仍考虑了个人所在的整体。作者还提出了组成商品价格的是地租、工资、利润,或者其中一二。在这个商品的价格讨论中并未加入市场的需求。
在本文最后我想讨论一下劳动工资,亚瑟•斯密认为决定劳动工资增高的因素,不是现有国民财富有多庞大,而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所以出现最高劳动工资的国家,往往不是最富有的国家,而是那些最快变得富裕繁荣的国家。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通过这句话可以推断出中国的中国的普通劳动工资会不断地增加,而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较低劳动工资并不会特别的高,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在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创新利用高新科技生产,个人的生产总值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这意味着更高的收入,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作者并不能认识到科技所带动巨大的个人生产价值以及当国民财富巨大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