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悲哀一曲葬花吟,看透人生泪沾襟。
说林黛玉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有根据的。
首先,黛玉对自己的红颜短命是知道的。
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之时便说自己从小体弱多病,从会吃饮食起便吃药,一个赖头和尚说她除非从此以后不再听见哭声、除父母之外不见外姓亲友之人才可以平安了此一生,说明她还是将赖头和尚的话放在了心上,一个人只要还在红尘之中,无论如何是不能不听见哭声的,也不能不见外姓亲友之人。这一点黛玉深知。
再后来,一直病恹恹的黛玉也曾对宝玉说过她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眼泪好似比以前少了,虽然心中常觉伤感,但是流不出泪来。宝玉安慰道是她想多了。眼泪变少之说正印证了开始的木石情缘,绛珠仙子林黛玉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贾宝玉的浇灌之恩,当恩情快要还尽之时就是眼泪变少之时,也是绛珠仙子快要魂归离恨天之时。
其次,黛玉对她与宝玉的情深缘浅是知道的。
再一点就是金玉奇缘之说,宝玉有一块稀世之玉,恰好宝钗有一个金锁与之相配,虽说黛玉不愿相信金玉之缘,但无奈确实巧合,而且黛玉多次以金玉之说戏谑宝玉,说明黛玉是对此有些相信的。
贾元春对宝玉婚事的干涉也是黛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贾家的荣华富贵与元春息息相关,贾元春对宝玉婚事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红楼梦中多个细节都显示贾元春是更中意薛宝钗的,比如她给大观园众姐妹的赏赐中只有只有宝玉和宝钗的一样。
晴为黛影,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晴雯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晴雯的个性像极了黛玉。王夫人对晴雯的厌恶是有目共睹的,晴雯的死是王夫人直接造成的,王夫人在斥责晴雯之时也说过她最嫌弃晴雯似的女子。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怎么会察觉不到王夫人的对她的态度?黛玉明白,王夫人是不会让她做儿媳妇的。
再加上她父母双亡,无人做主,贾府子弟几乎个个骄奢淫逸、荒唐至极,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是年老体衰、看似具有贾家最高统治权的贾母。然而,她毕竟是外孙,封建社会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封建观念注定让黛玉也不能完全信任依靠贾母。
所以,正因为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清醒认识才有了感人至深的《葬花吟》,她口里念的是《葬花吟》手上葬的是花瓣,但实际上是埋葬的自己命运,也是自己的爱情。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沉灭,却又无力摆脱封建现实。怜花就是怜自己,她不愿看到干净的花被污染,觉得花被埋到土里以后最干净,花其实象征着她自己、也象征着她纯洁的爱情。她宁愿将自己和自己的爱情埋到干净的土里。“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
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整个精气、骨肉和血液熔铸而成,是林黛玉的“魂”。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 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