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因为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会在中途走不动了的时候停止,可你现在却是 画地为牢,根本就没有出发。”
冉求给自己找借口。“非不说子之道”,“说”就是“悦”,喜欢的意思。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老所讲的道,我实在是力量不够。”人都是这样的,凡事爱找借口。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真正是力量不够,也要走到半路才放弃,但是至少你得先努力往前走。可现在冉求是先自我设限。“今女画”,意思是还没出发,就找个借口说走不了,这不就是画地为牢吗?有些人虽然力量不够,却还在尽量努力向前,到最后实在不行了,至少走了一半呢!这比自我设限的心态要好得多。
前面夸完颜回,这里批评冉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颜回和冉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冉求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对老师忠心耿耿,因为他的权势,对传播老师的思想学说,不遗余力,贡献巨大。但是,孔子对他却非常生气,几乎不认他这个徒弟,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徒弟了,同学们敲着战鼓去攻伐他,我也支持!
孔子为什么生这么大气呢,季氏执鲁国国柄,冉求做季氏家宰,实际上执掌国政。冉求文治武功对国家都有贡献。但是,当季氏做出祭泰山越礼不臣、改田赋聚敛民财等孔子深恶痛绝的坏事的时候,冉求不仅不能劝阻季氏,反而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所以孔子震怒。
冉求就解释了:“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说”,是“悦”。不是我不喜欢老师之道,实在是力有不足啊!孔子说,你力有不足吗?你如果死在半路上了,那叫力有不足。你如果没死,你休息好了继续前进,哪有什么力有不足?孔子接着批评说:“今女画!”女,同“汝”。“画”,是画界的画,画地为牢的画。你是给自己画了一条界限,我教你的思想原则,哪些做,哪些不做,你自己有选择。你哪有什么力有不足!你选择不做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58919/96a17d0e0c73de2b.jpg)
孟子说,“不为不能之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什么事没做到,你不要辩解,别说你力有不足。你如果真是力有不足,大家都看得见,不用你解释。你解释了,那是你自己画界而止,选择不做而已。冉求当然是给自己画了界,投季氏所好,他才能继续做家宰,保住他的富贵,发挥他的抱负。他能干的范围,他就做好事。季氏非要干的坏事,他也帮着干。老师骂他,他也心知肚明,低头认罪之后,该干的还干。也不因为老师不认他这个徒弟,而对老师有任何意见、任何不恭敬,照样全力以赴,运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帮助照顾老师,传播老师的学说。
师父要靠徒弟,有众多有成就的徒弟,才能让师父流芳千古。像子贡、冉求这样的有社会地位和成就的徒弟,他们也尊崇老师,老师才能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可。他们也尊崇颜回,颜回才能成为孔门首席弟子。因为老师和颜回,都不是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呀!所以孔子虽然骂冉求骂得那么狠,他仍是老师的高足,孔门十哲之一。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大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退堂鼓了事。
今天学习了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