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考申论客观题目作答时,想要对给定材料进行精读、细读,时间上肯定不容许的。一目十行的阅读又容易遗漏信息。于是,通过定位关键词来把握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成了不二方法。因为关键词是重要得分点。那么如何准确全面的寻找关键词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关键词的来源。一般来说,关键词的来源有三处,一是从材料中摘抄,稍作删减;二是对材料进行提炼,将具体的表述抽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三是在材料之外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材料的提示拟关键词。如果材料中关键词较多,我们可以进行摘抄,如果材料中跟答题相关的信息多是具体表述,我们可以进行提炼,而如果材料中的答题信息较少,就需要我们利用自身的知识背景拟制关键词进行答题。根据不同的材料和题目,我们需要分别采用这三种方法或者综合运用。
一、材料摘抄
什么样的词是关键词?关键词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1、出现频率比较高,在材料中多处提及,也就是所谓的高频词;2、高度概括,它一定具有很大的包含性,能够包含明确而具体的内容;3、高度规范,关键词一定不是口语、数据等形式的表达,而是规范、简洁的用语;4、直接与题目相关,与题目相对应,材料中涉及的问题、原因或者对策。
因为问题不一样,所以关键词并没有固定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关键词的一般特征去材料中摘抄关键词,这也需要考生进行一定的练习,培养寻找关键词的能力和速度。
二、材料提炼
有的材料中虽有答题信息,但是并没有比较抽象的关键词,而是比较零散具体,并不能直接作为我们的答题语言,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炼关键词,用抽象规范的词语进行升华概括。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表述比较规范的文章,练习比较规范的表述和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材料之外
遇到材料中答题信息比较少的时候,很多考生就傻眼了,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多见于分析题、对策题和公文题,这也是考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题。这类题目要求中通常有:“结合当前实际”、“联系自身实际”“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等,对于这类题,考生要注意材料背景,不能漫无边际的谈,要考虑题目需要的素材,尽可能将题目答题信息囊括其中。
要能够从材料之外拟制关键词,需要考生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加强知识的积累。这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理论、工作部署、措施要求、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对一些公文形式知识的掌握。知识申论非一日之功,技巧之外,知识积累越丰富,对于申论命题的解读就会越到位,对于申论题目的作答就会越准确,对于申论科目的应试就会越顺利。
第二,提高分析能力。很多分析类的题目在材料中的答题信息都较少,因此需要考生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大家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递进分析法——采用推论的方式,找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层层递进。
正反分析法——辩证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在分析一个观点的时候,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在分析事件的影响的时候,要看到积极的影响,也要看到消极的影响;在分析政策落实的时候,要看到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内外因分析法——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时,要从自身和外界两方面来找原因。
第三,运用逻辑思路提取自己的知识。很多时候,考生的知识都比较零散,尤其在考场紧张的环境下,很难考虑周全,因此,借用一定的逻辑思路可以帮助考生提取平时储存的知识。
这种“逻辑关系”有“近期——长期”的时间关系,有“总——分”的包含关系,有“发现——分析——解决”的处事步骤,有“紧迫——远虑”的急缓步骤,有“政府——企业——个人”的主体分类等等,考生在平时分析事物的时候要注意运用这些逻辑关系。
最后知满天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要利用平时累积的知识,用贴近材料、贴近专业的角度提炼关键词。从而提高申论材料的阅读速度和质量,真正做到高效答题,胜券在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