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一九七四年下半年进入吉安县第一中学首届高中部学习。当时的县一中就两幢教学楼,一幢厨房,没有餐厅`,学生吃饭东蹲一个西站一个。一幢老师宿舍(平房),学生宿舍安排在教学大楼第一层。由于宿舍不够,远生寄宿,近生通学,我就是通学行列,每天来回步行四转上学。学校体育设施,乒乓球桌一台,兰球场一个。除此之外那只有空旷的,稀稀有数的小松树点缀的小山包和黄泥巴路。遇到雨夭就惨了,黄泥巴沾满鞋子难于开步。全校有高中二个班,初中三个班,师范一个班。刚开始好正规,天天上课读书。不到一个月,某天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大会上校长动员,老师贯彻,全校学生勤工俭学,因此学校就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运动。在爆竹宣天,广播呐喊的气氛中,一支支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到建修大操场的目的地。顿时,开山炮声隆起,黄土横飞,全体学生鲁起袖衫操起洋镐铁锹,挑起po箕,推着板车,挥舞银舌开仗了,画面壮阔,惊心动魄,好不热闹。学生们个个都投身到轰轰烈烈地劳动热潮中,思想中那还有读书的概念了。个个像洗了脑似的拼命地劳动,一心想争得劳模,混一张奖状,得到老师的好评,累得腰酸背痛还心高采烈。悲也!随着劳动的全面展开全校彻底的停课了,只有下雨天才能停劳上课。结算上课的时间截指可数,一个学期下来书本是新的,没翻几页,作文写劳动感想,劳动楷模报道。值至到高二才稍微稳定下来,每天有课可上了。因为操场建修接近尾声,三不时班级轮流捡补一下,加上平时劳动课去搞一下。以至于后续上课学习任务好紧张,要加补课时学习计划和任务,必须加班加点开快车,大部分是一知半解大脑空空。以使造成后面恢复高考时,我们参考的题目一半都是没门钟,不要说学过,根本没见过,看到数学试卷时,什么排列组合,直线方程,一元三次方程直咬笔头,无从下手,理化题全部一知半解,有的题目甚至一巧不通。我们一中同学大部分考到一半无法继续而退场。高中结业时,发一张毕业证,学校买点糕点以班为单位开个茶话会,鼓鼓掌散场,哪里来到哪里去吧。使我们好多没有门路,没靠山的同学成了农民,唉!我们真是世代的悲剧,人生的不幸,你说我们冤不冤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