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的过错?谁会失落?

谁的过错?谁会失落?

作者: 坐忘mao | 来源:发表于2016-05-07 17:06 被阅读214次

    溽闷的天气昭示着夏季的来临,窗外虫鸣喧嚣蛙声鼓噪以及夜行车的辚辚声,让本就辗转难眠的我添了几许烦躁。黑暗中,一只蚊子在低吟浅唱,音量随着我挥手的频率时高时低,我知道,这可恶的小生灵正试图向我发起一进攻、二进攻……除了用手偶尔驱赶之外,数千万倍体型于它的我竟是奈何其不得,如此一闹腾,变得越发清醒。沉沉的夜里,在一切事物都隐去了形貌的时刻,人会变得异常专注,专注于闹心的事物,是的,白天那事又来纠缠了。

    校园惨案发生后,很多人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开始认真地思索责任分摊的事宜,当然也欣慰地看到更多人开始透过事件本身试图探寻背后深层次的复杂原因。翻开网页,一时间众说纷纭,观点不一而足,总结起来观点不外乎以下两种:

    观点一,认为教师、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理由有:1.事发时间是属于工作日的周五(准确说是午休时段);2.学校不仅有教书功能,更有育人职责,而现在学校只教知识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和行为养成;3.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在校,教师应该是半个监护人,出事了与“监护人”失职脱不了干系;4.有人认为必须对班里每个学生的脾性情况、是否有暴力倾向作出细致的甄别,从而时刻提防是教师的职能范围。5.有人责怪教师没有主动自觉地与每个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

    观点二,认为家长、家庭教育是此类事件发生的祸首。理由有:1.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而且是终身陪伴的老师,而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最好的教师都会换;2.孩子的品性道德的形成是在家庭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习得的;3.一个问题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的存在,有相关调查显示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有家暴和虐待存在的家庭、父母酗酒赌博的家庭、父母长年外出务工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极端,容易自卑、愤怒、嫉妒、自私、自控力差、推脱责任;而幸福家庭(何为幸福,不好具体定义,不过莎翁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意会即可)出来的孩子在这方面表现得较好,他们往往自信、平和、大度、乐于分享、有较好的自控力等;4.大部分的普通父母并不懂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止于吃饱穿暖或吃好穿好,进一步则是关心其成绩如何、考了几分,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它们而言可能有如天方夜谭;5.为数众多的父母对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处置方式不当,使得存在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

    就本次事件而言,争论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但有一位教育前辈提出的一个与以上争论全然不同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细细思之,觉得颇有道理。他认为社会教育的缺失应该首先被问责。他说,人,不论是一个孩子一个学生,还是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们生来便是社会人;家庭,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那么幸福,甚至是不幸的家庭,都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细胞;不管是被称为“体制内”的学校、公共事业单位、政府单位;还是被称作“体制外”的企业、媒体等组织或法人,都是社会大环境的共同创造者。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或法人,都对营造一个“良性社会”负有共同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一个健康的或者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构筑的能给学生充分呵护的稳定三角,更应该是三股力量共同凝成的一种合力。可现实情况是,三条边的关系似乎不符合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而没能形成稳定三角;三种力量也没能朝着一个方向,反而可能在相互拉锯中耗散。我没法科学地考证三方到底哪一方出了故障,但我可以简单列举我的所见所闻,甚至亲身经历,结论由你来评判。

    我亲眼看见一对夫妻从晚饭后便开始十分投入地搓麻将,他们四岁的儿子则与其他“麻友”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围着麻将桌躲猫猫嬉戏;时间到达十一点半,小夫妻俩的玩性更浓精神更足了,而玩累困极的孩子开始吵闹要回家睡觉,得到的是父母的厉声呵斥。

    我也亲眼目睹在家成日沉迷于手机、电脑、电视,不知“阅读”为何物的父母,义正言辞地逼着孩子认真读书、写作业,那可怜的孩子虽然眼前摆着书本和作业,其实心已经被极富诱惑力的各类电子玩物占据。

    我看到,有不让爷爷奶奶抱孙儿的年轻夫妻,因为嫌弃他们脏臭;有父母当着孩子面对家中老人鄙夷和嫌弃,希望孩子与自己站在同一站线;还有父母完全忽略孩子的存在,义愤填膺地抱怨自己的不如意、他人的不厚道和社会的不公平。

    我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堂而皇之地抢红灯,旁若无人地插队、从容不迫地丢垃圾吐痰。

    我发现,许多外头堂而皇之挂着“未成年人免进”的舞厅(曾经)、网吧、酒吧、游戏厅,走进去瞧瞧,未成年的孩子占了大半。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很少会再收看单纯的动漫动画片,而是对视觉与神经都具有双重刺激性,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所谓大片的电影;或是教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宫廷剧、职场剧、豪门戏;又或者讲述校园纯爱、小清新式的青春偶像剧或肥皂剧(当然我无心批判,并且影视作品中肯定存在经典,只是觉得很多并不适合小孩子们看)。

    我发现,“开卷有益”这个命题有局限,时下受众目标是中小学生的一些作品很偏离我们教育的主旨,比如,我不明白,为什么“爆笑校园”这一系列的小人书能博得孩子们的宠爱。因为我曾试着左看右看前看后看除了感到自己“脑残”外,没有余物。

    有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我骑着“小毛驴”用老式自行车那样的缓慢速度,靠着马路的最边缘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辆载着三四个肉眼可辨出还是初高中孩子的大型摩托车,以极大的马力呼啸着轰鸣而来,在路前方的拐弯处以闪电的速度划出一道惊险的弧线绝尘而去,留下被风暂时滞留的欢呼声和惊魂未定的我,为他们捏一把冷汗。

    我记忆中,应该带有某种美好寄寓的校园童谣或者顺口溜却将我的人生观颠覆了一次又一次;当时刚上一年级的小侄子从学校带回来这样的童谣:“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小妞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一群群,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情人一对对”;期待我开怀一笑的小侄子发现我没表示出他所期待的兴趣,悻悻然走开,我则若有所失般有所不快。

    我清楚地记得,我小学同班同学中有一名女生,单薄瘦弱的她每天都被同班男生或者女生在课间或者课后,在校内或者校外拳打脚踢、揪头发、撕扯衣服;可是并没有谁站出来帮助她,也从来没有谁来“惩罚过”那些“肇事者”,包括我,因为同为孩子的我,不知道怎么办,我只是远远地躲开。

    一个远年的记忆一直萦绕心头,那时我从极度贫穷的山沟沟里来到了县城并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可能是农村娃初来咋到而胆小,也可能是生性内向显自卑,又或者是小小年纪已经觉察到了贫富的分野而怯弱。我在课堂上被同桌,一个壮硕异常的女孩,强拉住手剪指腹上的皮,强忍着痛不敢声张,不敢反抗,更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因为被威胁如果告密将整我更惨。直到很大我才跟父母说起这桩在心理其实投下阴影的陈年旧事。

    ……

    可能,你同我一样,还依稀记得2015年庆元那起同样让人愤慨不已的“初中生暴打虐待小学生”事件;你的目光肯定也时常被新闻报端的种种类似新闻事件所吸引。难道我们的道德在滑坡?难道我们的教育在退步?难道我们的社会在堕落?

    不,那只是在信息极度开放极其多元环境下的一种假象。从古至今,人性就像金刚石,是立体多面的,也因而人性本就很复杂,这种复杂所投射下的社会又怎会是单纯的二次元?

    孩子的悲剧,其实是教育的失落,而教育的失落是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失落。这三个教育环节本该环环相扣、紧密配合来确保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转,一旦某个环节有所缺失就足以带来悲剧,正如一架正常运转的机器,一旦某个零部件的损坏,即便是一个最小的螺丝钉,都足以让其歇菜。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三个教育环节的协调运转和良性互动,即便经济发展到更高层次、人类文明进步到更高的形态,人性中本就存在的恶的一面就会显现出来,冷不丁给沾沾自喜或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我们以猛烈一击,而且很有可能会一次进攻、二次进攻……正如那只夜里扰我清静的可恨蚊子那样P��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的过错?谁会失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fs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