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酱面是北京的特色,但让我现在回忆它的特点,我好像没了任何印象,在物质丰富的现在,在物流发达的现在,南北东西的地域特色被冲淡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主流,各个名族融合更深,交流不单单只是频繁了。
酒饱饭足之后,我和大哥走出饭店,走进更深的胡同里。在这里没有碰到手擎鸟笼遛鸟的公子哥,也没碰到手提蛐蛐笼找人斗蛐蛐的纨绔子弟,更没有碰到扯着喉咙叫卖的挑夫。太阳炙烤着大地,胡同里来往的人很稀。由于路面都被硬化,绿色植物很少。但这挡不住一颗种菜的心,他们或者把一个塑料桶装满土放到门前,里面有一颗葡萄藤长出来,被一根绳吊在墙头上,以防跌倒。或者把一个泡沫箱里装满土,放到墙根下,里面长个绿绿的蔬菜……给单调的路添了几分色彩,给干涸的心一点绿意。
沿途能见到大大小小,宽宽窄窄的门,大的能出入汽车,小的只能容下单人通过。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在古代通过门的大小可以判断主人的身份高低贵贱不同。有门当户对有拴马桩的属于大户人家,门当有类别户对有多少,所以以前将门当户对,就是说门当类别一样户对数量一样,他们就是一个级别,男女成一家子双方平等谁也不吃亏,谁也不欠谁,也容易心里平衡,大家相安无事,不至于吵起架来说:“你吃的用的花的全部都是我家的!”不至于让另一方感觉自己就是个窝囊废、花瓶、吃软饭的,生活幸福指数高,容易白头偕老。
以前只要提到北京四合院就会想起高大上,这次近距离接触,让我有很深的了解。
不说以前,以前这是皇城脚下,住在这里的绝对是皇亲国戚,朝中重臣,分量不言而喻。
现在据说当时解放北平时,有一部分国民党官员逃离大陆,金银珠宝可以带走,房子带不走啊,只能丢弃在这里,所以这里十分之六的成了无主房,同时由于常年的战火纷飞,很多人无家可归,政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给每个无家可归者分在这里入住。后来有一部分可能一直做买卖,手里有积蓄,就把这里买了,成了现在名副其实的四合院主人。有的呢感觉免费的房子就住吧,买它干什么?有的可能真没钱,那就不能提买的事。只是每年象征性的交点租金。这就是解放后四合院的第一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