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周礼的“德”,改进了礼的形式,并根据时代和人心重新阐述和解释了周礼,使它成为积极先进的精神思想和治理理念。但在周文疲弊,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和他的儒学真的能凝注人心,纯朴民风,安定社会吗?相信很多人会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脱胎于周礼的儒家在乱世中不可能有所作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二 小试牛刀
孔子在鲁国曾有过短暂的入仕,我们可以看看他小试牛刀,以儒治理的效果。
鲁定公八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县县长),他到任后改革腐朽陈旧的周礼模式,易风俗,兴礼义,普教化,劝农桑……。只历短短一年,便一改中都萎靡不振之风,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重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俨然有王道乐土之风。
一时国内轰动,传为美谈,四处都开始仿效他的治理方法。孔子由于政绩突出,很快由中都宰升任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任为大司寇。
他继续大刀阔斧,改革旧弊,推崇礼义,遍行教化。鲁境开始呈现出民风淳朴,和谐安定的局面。
鲁国的日益强大,让它的强邻齐国深感不安,大夫们纷纷劝谏齐景公,“鲁国任用孔丘,一定会很快强大,到时必然对齐国不利,我们应早作对策”。于是齐景公决定邀鲁国在夹谷会盟,借机试探虚实,敲山震虎。
孔子心知肚明,告诉鲁君,虽是文会,也一定要有武备,以防不测。
会盟时,齐国果然仗势欺人,先以一群莱夷艺人舞戈挥矛,逼近鲁君,以此威胁恐吓。
孔子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君王会盟,夷狄乐舞怎么敢在此”?齐国君臣自知理亏,只得悻悻退下夷舞。
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随即派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侏儒艺人上台,演戏调笑,戏谑鲁君。
孔子大义凛然,再次以礼相斥,并以蛊惑诸侯的罪名将侏儒艺人当场腰斩,齐国君臣无不震动。
齐王回国后怒责群臣,“孔子崇尚礼义,以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王,而你们却以旁门左道来教我,使我颜面扫地,齐国蒙羞。既得罪鲁君,又让天下人耻笑,该怎么办!”
有大臣劝他有了过错就应该用实际行动来道歉,于是齐景公便向鲁国归还了以前武力侵占原鲁国的郓、汾阳、龟阳等地。
就这样,孔子以礼义大道,力挫强齐,保全了君王颜面,震慑了强邻齐国,而且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大片被侵占的国土,名扬天下。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全盘处理鲁国政务,他诛杀了妖言惑众的少正卯,匡正了礼义。治理国政仅三个月,国内上下整肃,秩序井然,民众各守礼法,安居乐业,国内路不拾遗,外宾至鲁如归,俨然一派盛世之风。
这一切让强邻齐国感到了更大的恐惧,举国上下都在议论:“如果孔子继续为政,鲁国必然称霸。那齐国就要最先遭殃,所以齐国即将大祸临头”。有大臣提出,应马上向鲁国敬献土地,交好鲁国……。齐国君臣最后经过讨论,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孔子当政……。
于是齐国从国内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还有一百二十匹装饰精美的良马,一起送给鲁国。意欲让鲁国君臣迷恋声色,怠于政务,进而疏远孔子。
鲁国君臣果然中计,对齐国的“重礼”欣然接受,自此日日歌舞,政务荒废。他们知道孔子必然依礼反对,就有意疏远他。而鲁国权臣“三桓”因孔子当政不断强化君王权利,削弱他们的力量,早已对孔子怀恨在心……。
在内奸外祸的夹击之下,孔子在鲁国的处境日益艰难,就连国之郊祀的祭肉也不分给他,这等于给孔子下了逐客令。
孔子知道,鲁国已经没有了他的立身之地。他的政治热情被一瓢冷水浇得透骨心凉,他改造鲁国的宏伟理想终成黄粱一梦。他只能出走,开始了十六年的异国流浪。
数年后,鲁国权臣季桓子在病重将死之际,望着鲁都的城墙发出了深深地叹息:“当年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却因为我的一己之私,逼走了孔子,所以国道沦落至此呀!”
孔子也曾感慨:“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就会有改变,三年就会大有成效啊!”
可这一切,已无法挽回。
当时天下虽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但礼义之道影响还在,人心还没有彻底崩溃,由周礼改进而来的儒家礼义已经适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性解放,是大有可为的,是有可能快点结束乱世周期,让社会重回正轨的。
但历史没有给儒者这个机会,历史的洪流无视那些精神思想的睿智,依旧滚滚向前,冲向黑暗的时空。儒者和他们先进正确的理念,安定天下的理想,要等很多年以后才会被点亮。而现在,他们被挟裹在时代的大潮中,只能无奈地漂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