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被贬滁州,过得快乐吗?欧阳修无疑是快乐的,文中反复出现“乐”,他的快乐在他的文字中流淌。他乐在何处?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欧阳修的快乐,可以是段落句子,也可以是字词。
欧阳修的乐,在美丽的景色,”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峰回路转“,好一座风景秀丽的琅琊山。欧阳修沉醉于这山水之间,体会着山水之乐。山中之景,一日之中变化多样,”“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这是一日之景。一年四季就更趣味穷,“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风景变幻之乐,无穷无尽。
欧阳修的乐,在与民同乐。百姓们一路高歌,前呼后应,伛偻提携,欢快出游。大家来到醉翁亭,就地取材,山间小溪里的鱼儿,山泉酿的酒,山里的各种野菜佳肴纷纷摆上桌子,宾客们投壶下棋,好不自在,觥筹交错,好不快活。这一派美好祥和的景象让欧阳修乐在其中,沉醉不已。再整合写景和写人的句子,体会欧阳修用“也”和“而”在字里行间营造的快乐闲适的氛围。
古人写文章,重在言简意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似乎有很多字是多余的,少了这些字,句子的意思并不会发生变化,能发现是什么字吗?“也”和“而”。全文一共25个而,21个也,还有一些与“也”搭配的“者”。除了少部分不能去掉,大部分都能去掉。比如第二自然段,去掉“而”或者“也”之后变成这样,大家觉得好不好?
若夫日林霏开,云归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之朝暮。野芳发幽香,佳木秀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之四时。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
与原文对比读一读,有什么变化?去掉了这些虚词,意思没有变,但是节奏变快了,没有之前舒缓和抑扬顿挫。这些“者”“也”“而”营造的就是一种舒缓安适的氛围,音韵的绵延,使文章从容婉转,流畅优美,娓娓动听,层次分明。这其实是欧阳修精神的悠然闲适。反复朗读,体会欧阳修隐藏在这些虚词中的闲情雅致,从容、欢乐、优雅。
欧阳修真的是全然快乐的吗?有没有一点被贬的失落和悲伤呢?读下列句子,试做出分析。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整合这三个句子,让学生品读,分析欧阳修快乐中的隐藏的些许落寞和孤独。
“颓然”一词,在众宾客的欢乐之中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大家都在欢畅地饮酒玩乐,只有太守醉了,此时的太守,因酒而醉,也因自己的孤独而醉。与“饮少辄醉呼应”,前面说欧阳修其实并不是不胜酒力,而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醉中有一份落寞和怅然。
“禽鸟之乐”、“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快乐,看似相互关联,但是又相互独立。两个“不知”把这些快乐割裂开来。禽鸟体会到的是醉情自然的“山林之乐”,宾客体会到的是出游饮酒的“宴酣之乐”,而太守乐的却是“百姓之乐”。禽鸟无法体会到人的快乐,而人们也无法体会到太守的快乐,一种孤独感便油然而生。醉翁看似融入众宾客的欢乐之中,但是却有一种游离于外的孤独乐落寞。所以当众人皆醒的时候,太守独颓然而醉,众人皆醉的时候,太守又清醒地“述以文”。
可是这份淡淡的孤独并没有影响欧阳修的快乐。乐观豁达的欧阳修宽简爱民,当看到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自己的那点孤独感便被冲淡了。他在写给梅饶臣的信中说:
“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与梅圣俞四十六通》
在这里越久 就越快乐,为何如此快乐呢?“不独为学”,不仅仅是因为我来了以后我勤读书,也不是仅仅因为这儿山水美景,也不是因为这有悦耳的琴声,也不是因为这儿有美酒佳肴,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来了短短的一年时间,这里就被我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各得其所,人民欢呼雀跃,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幸福和快乐,这是我来到滁州城最大的快乐。老百姓快乐了,我就快乐;老百姓幸福了;我就快乐。这种快乐才是欧阳修真正的快乐啊!
山水之美让欧阳修陶醉,宴饮之乐能让欧阳修沉醉,但是这样的“醉”只是外在的,暂时的,没有抵达灵魂深处的。历来多少人想要寄情山水,却始终无法忘情于江湖社稷;多少人想要借酒消愁,到头来却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欧阳修的“醉”,是正真的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当他在醉眼中看着百姓欢畅豪饮,自得其乐,他的乐,便有了依托,有了精神的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