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沉痛、让无数父母反思的事情。
江苏某市一个9岁男孩因撞碎学校玻璃,担心受到父母责罚,留下一封遗书从17楼跳下去,自杀身亡。
那张皱巴巴的作业纸上,充满稚气的笔迹歪歪扭扭地写道:“我之到(知道)要chenfa(惩罚),suo(所)以我跳lou(楼)了。”
(这封遗书,孩子最终选择了写给奶奶)
男孩这封夹杂着拼音的遗书,虽然短短不足30个字,却让人心痛难过——只是区区一块玻璃碎了,竟然用命去抵。
从撞碎玻璃到跳楼,中间隔了两天时间。即便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孩子也没敢把打碎玻璃这件事告诉家人。
1
不少一位网友说:现在的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内心太容易崩溃了。
诚然,所说很有道理。但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选择这样惨烈的方式,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孩子当时内心肯定是无比绝望的,这种行为是孩子对发生的事情评估后所做的决定。
在豆瓣上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的父母自小对她的要求十分严格,一点小事都要上纲上线。
有时她在外面被人欺负了,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爸爸妈妈也是先臭骂她一顿,然后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一点小事儿都处理不好!”
父母看不到她的委屈与无助,满眼都是对她的不满意。
后来,她遇到事情,都是一个人咬牙扛着,因为她知道,说了等于白说,父母是不会给予帮助的。
2
如果说挫折教育十分重要,那么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认同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疏解情绪。
好的挫折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心理寄养丰富的孩子,面对挫折才能生出坚硬的翅膀。
有这样一位坚强的女孩,感动了数万网友: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和鼓励下,失去了四肢的英国女孩艾伦,在家人协助下,靠着一个特殊的跑步椅完成了一场里程21公里的马拉松比赛。
身残志坚,这四个字,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成员陈忻在《养育的选择》里写道:“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长制造挫折,而是能够和孩子一同面对挫折。”
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和鼓舞,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因为,只有建立在安全感上的挫折教育,才能让孩子正在成长。
3
很多父母误以为,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些打击,就是给孩子制造了经历挫折、经历失败的机会,这样就会让孩子变得耐挫了。
然而,并不是。
不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挫折,孩子就成长了,就有了抗挫力。打击教育不等于挫折教育,这只是一种错误的「伪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说: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一味的给孩子设障、打击,都不是挫折教育,这会让孩子失去对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孩子渴望得到鼓励,就如同花儿需要养分,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每一个逆商高的小孩身后,都站着一对与他共进退的父母,他们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给孩子以心理依托。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给那个小人儿以爱的拥抱,告诉他,你的身后并非空无一人。有困难,我们携手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