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杨老师聊了一会,问了一下教堂、墓地、学校在什么地方,就告辞了。沿街下行没几步就来到教堂和墓地。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现在开发旅游,都有指示牌。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左边是教堂和教堂外的小坝,右边楼梯就通往柏格理和高志华的墓地。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教堂是另建的很一般,房顶在做防水处理,外墙才新粉刷了。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教堂外有一石门坎基督文化的介绍栏,《爱在石门坎》简单介绍了上个世纪包括柏格理牧师和其他十三位英国传教士在石门坎传教的情况和成绩。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上传中,请稍候…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点击图片,放大了可以看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1915年9月15日石门坎地区爆发伤寒,柏格理为救同因伤寒感染的苗族学生,将最后一支药品给了自己学生,自己受感染去世。终年51岁。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高志华也是循道公会派来的传教士。1935年他从英国度假回到石门坎,当时的土匪听说他带了很多英镑,晚上就来打劫,高志华听到土匪的喊叫,他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从二楼窗户跳下来,想引开土匪,但不幸腿部骨折,当场被土匪乱刀砍死。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现在这里是陈列馆,没有开门,在门缝照的一张。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女教师宿舍前的桃花开的正艳,"人面桃花相映红",而今人面何在?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女生宿舍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当年的游泳池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游泳池边的更衣间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如今的石门坎小学也铺上了塑胶跑道,教学楼粉饰一新,但愿在D的领导下重现昔日的辉煌。
很近的天边——一次注定沉重的文化探寻之旅(下)中午放学的小学生。
参观完石门坎基督文化,我真的难以想象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传教士,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落后的东方,又来到蛮荒的石门坎,真的是为了文化侵略?和当西方间谍?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的为当地民众服务?无私的把爱和生命奉献给中国人民。这也使我想起比石门坎文化晚些的晏阳初博士、陶行知、梁漱溟先生等,他们也为中国的平民、乡村教育作出过巨大贡献。但石门坎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学业功成后都回到了石门坎,没有受外面世界的诱惑,也没有嫌弃故土的落后,而是用自己的学成回报母校和族人。我也想到了西方诸强庚子赔款所办的许多教会大学、中学、医院。是他们输出文化的侵略,让我们感知到现代的文明。在清末民初或后二三十年里,是否我们已经走上世界共同发展的行列,离世界前行队伍很近了,可实至今日还是很遥远,遥远得如同天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