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190172/24b3d33dbce9fd84.jpg)
在陌生人看来,我应当属于偏内向的,鲜少主动和人打交道。熟人面前就比较热情,说话举止放得开,但说话的水准自己也是清楚的。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比较生动的描述我这类人(个人认为“敏于心”更贴切)。一句话总结就是:不擅长说话和社交。
窃·格瓦拉说过: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这里的。成为说话好听的人才,固然是本愿;因不擅长说话而有意避开频繁的社交,也是事实。不能说出有水平的话,所以事后常会反思更好的表达方式(吵架后觉得自己骂得不够好的情况也有),某种程度上应了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
中国是一片喜欢聪明和机灵的土地,如鱼得水八面玲珑的人不乏赞美之词,在农村犹受待见。那样的人其实挺累的,大多数时候要曲意迎合他人,三观完全不合但要强行热乎。逢场作戏偶尔可以,鬼话说多了会割裂真实的自己,衍生出另一个虚幻的自己。我认为说话得体的前提是清晰传达出自己的想法,表述方式可以切换,但遵循本心更重要。“你个傻逼”换成“大哥人才啊”,这是说话得体;“星宿老仙,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这妥妥违心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动动嘴皮子一般不会造成太恶劣的后果。但君子应当言行合一,活出真本色。不光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也要有表里如一的行为。跟老妈说“我很好没事”,其实场面快稳不住了,这样可以接受;和老婆说“困了我要睡了”,其实刷微博斗地主的手一直没停下来,这就是欺骗了。衍生到其他场景,恰当地表达想法且不违心,说话前还真需要三思。
不想说违心的话,希望对说出去的话负责,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喝酒的原因。很早之前就观察到快醉的人话就特别多,而且多是重复,没什么营养的话。所以在酒桌上常提醒自己,快醉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嘴,不然丑态百出,事后想想多难堪。实际情况是,在酒精的作用下,理智的作用很快就变得微弱,醉酒后的言行无法控制,记忆也是断片。少喝酒,不喝醉,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所以,像我这样慎言慎行的果然不适合社交,注定是慢热型的。可提高的点是改善说话的技巧,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话语表达力,这也是今年坚持写作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