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符号是如何引发东西方文化内涵发生巨大分歧的?
———不同的文字符号引导出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
东方文化在具象类比的象形文字符号中,训练了具象化、类比化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技艺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在失去概念意义的拼音文字符号中,训练了抽象复杂的逻辑推导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哲科思维模型。
以“存在”这个词举例:
1、西方用 be (是)的非时态中轴词 + ing 变成进行时态,就是“存在”。
在“命题”中,谓语系词后面的谓词是对系词前面的主词进行命义和定义,故可以说万物都是在谓语系词“be"的后面,将谓语系词抽出来表示“存在”,
既代表了万物最基本的属性,同时又形成了哲学上不断追问“存在”的态势。
2、中国的“存”是“才(表示能生孩子的女人)”下面加一个“子”,“在”是“才”旁边画一个男阳。
中国人所谓的“存在”,是一个具象体系,男女交合繁衍后代,子子孙孙万世不竭。
3、中国技艺文化体系
“......图符系统中包含的信息量极大,用不着用抽象复杂的逻辑思维推展自己的思想概念构成,那么他的思维方式就倾向于具象化、倾向于类比化,而不倾向于现实推导关系。
因此,这个思维方式长久训练之下,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状态,我把它叫技艺文化体系,
也就是中国文化产生技术和艺术,或者它的主体文化最有利于产生技术和艺术......”(摘自《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4、西方哲科思维模型
"......拼音文字一旦出现,概念居然在符号中消失,它必须在命题的抽象逻辑推导中才能建立各个词项的概念,这就导致他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甚至每想一个概念和问题,都得在强逻辑的规定下运行自己的思维,由此产生一个怪诞的思维病 状,我把它叫逻辑强迫症......
......在这个强迫系统上,一切概念、一切思维、万物之存在,都必须在一个逻辑抽象链条的推导上才能够建立。这个把逻辑形式抽取出来,形成对万物注解的结构,叫哲科思维模型......”(摘自《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5、思维方式起点的不同导致文化内涵的巨大分歧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东西方各自特定生存结构下原生的具象文字和次生的拼音文字一旦产生,就会有它们各自内在的发展逻辑同时训练着文字符号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朝着具象、抽象两个极端越走越远......
东西方文化内涵的分野由此发生并形成今天的中国人正在体验着的极性背离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