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作者: 楠佳屋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22:05 被阅读0次

    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结合一定自身经历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不仅是2016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推荐给新生的必读书目,还长期霸占着豆瓣读书推荐书目的第一名。在书中,索拉雅曾对阿米尔说,“好书都跟悲伤的故事有关。”的确,《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关乎悲伤的书,并且它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四十年前多灾多难的阿富汗,以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友情为线索,讲述了阿米尔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历程。主人公阿米尔提到,“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动爬上来。”在这一路上,那个往昔与“我”相知相识而今“我”却不敢直面的人、那个往昔挥之不去而今依旧清晰地出现在“我”脑海中的画面,都随着情节的发展徐徐展开。

    《追风筝的人》的译者李继宏先生在译后记中讲提到,“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那么,在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里,主人公追的是什么呢?其实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所隐喻的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所追的,是自我救赎,是迷失的人格。

    书中讲述了“我”和哈桑的友情以及“我”爸爸和哈桑爸爸的友情。不难发现,这两段友情有许多的共同点。这两段建立在主仆关系基础上的友情,注定了双方不能够平等的相处,其结局也必然是悲剧性的。

    哈桑在这段所谓的友情中饰演的往往是一个在危机时刻为朋友挺身而出的角色。哈桑的忠诚正直、勇敢执著和“我”的懦弱无能、内心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截然不同性格的两人的友情必然是会决裂的。

    哈桑对“我”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我”要哈桑用镜子把光线射到邻居家,他做了;“我”要哈桑用胡桃射邻居家狗,他做了;“我”要哈桑吃泥巴,他会吃……哈桑说“如果你要求,我会的。”这平实无华的语言,温情动容的道出“我”与哈桑在这一段友情中的不对等地位这一事实,使人读了更觉阿米尔不值得哈桑这样忠诚的对待,尽管哈桑心里知道他不应该做这些偏离他价值观念的事情,但在他心里,“我”高于一切,只要是“我”要求的,他从来就没有拒绝过。这般忠诚,甚至让我怀疑,他对“我”的忠诚度是否大过他对什叶派的忠诚度。不论哈桑是作为“我”的朋友还是作为“我”的仆人,他都以一颗认真、忠诚的心去对待,他确确实实的做到了“为你,千千万万万遍”。但就是他“要把自己献给阿米尔”的信仰,造就了悲剧性的结局。

    “我”对哈桑从来都是居高临下、鄙夷不屑。“后来我总是对此心怀愧疚。所以我试着弥补,把旧衬衣或者破玩具送给他。我会告诉自己,对于这样一个无关要紧的玩笑来说,这样的补偿就够了”,即便“我”做了对不起哈桑的事情,但我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声对不起,只是拿一些自己看不上了的杂物去填补自己的愧怍之心,不平等的立场,使“我”不可能平等的看待哈桑。在“我”与哈桑第一次被阿塞夫围堵的时候,阿塞夫问到,“你怎么可以当他是‘朋友’?”我几乎脱口而出,可是他并非我的朋友!在危险的境况下,“我”把自己的安危看的比这段友谊重的多,这也暴露出“我”其实并没有拿哈桑当做朋友。爸爸和“我”都觉得——我对你很好,就像是对待朋友,甚至还要更好,像是兄弟。但爸爸和“我”在说起故事的时候、在和别的朋友玩游戏的时候,都没有提起说,阿里是他的朋友,哈桑是“我”的朋友。种族关系的不平等,决定了爸爸和阿里、“我”和哈桑不能平等相处,而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友情必然走不远。

    在阿富汗传统的风筝大赛来临之际,“我”想要夺得第一名,以缓和自己与父亲的冷漠关系,哈桑为了帮“我”实现愿望,拼尽全力的追逐着那只被击落的蓝色风筝,不幸的是,追到风筝的哈桑再次被以阿塞夫为首的三个孩子围堵在人迹罕至的小巷子里,阿塞夫给了哈桑两条路:一条是交出那只象征着荣誉的风筝,一条是任由他欺负。哈桑为了守护风筝,守护那“我”的荣誉,选择了后者,年仅11岁的哈桑就这样被强暴了。这一切,都被躲在水泥墙后面的“我”看见,而“我”却因为害怕胆怯,不敢为了那个保护自己千千万万遍的男孩出手,并且“我”为了得到那仅属于他的荣誉、得到爸爸的赞赏,也没有向大人求救。他所做的,仅仅是默默看着哈桑被欺负。还记得他们第一次遭阿塞夫围堵的时候,哈桑毫不犹豫的挡在阿米尔身前。在哈桑面前,“我”的自私、阴暗、软弱无能显得格外注目,也使得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格外遭人厌恶。

    看过许多评论,大多数人都在赞扬哈桑的忠诚勇敢、老实可靠,责备阿米尔的懦弱无能、自私阴暗。但我并不这样觉得,我心里的阿米尔只是个软弱的善良人。拉辛汗对阿米尔说过,“你懦弱,这是你的天性。这并非是什么坏事,因为你从不强装勇敢,这是你的优点。”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住着这样一个懦弱自私的自己,只是这个不被接待的自己被我们隐藏起来了而已。而故事中的阿米尔,他的内心被作者无情的剖开,他的所有的阴暗面都暴露在阳光下,也因此,阿米尔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主角。我们连自己的阴暗面都不能接受,更何况别人的呢?即便是在现在这个和平安定的社会里,我们在面对暴力、面对不公时,我们大多数人也肯定会习惯性的选择无视,因为这些不公,这些暴力还没有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从未意识到,阿米尔的懦弱与无能,我们都有。

    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有着严重的阶级分层现象。即便是还在娘胎里的孩子,他的社会地位也会因为他的父母亲而早早确定。仆人就应该挺身而出保护主人,主人本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弃仆人不顾。没有人会把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当作一回事,没有人会把自己的仆人当作一回事,而阿米尔在阿塞夫的怂恿下却依旧愿意和哈桑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阿米尔善良的一面。阿米尔在得知拉辛汗找他来是为了让他领养哈桑的孩子时,他很想逃离,但是由于他内心的不安与愧疚,他还是选择了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选择面对过去,为以前所犯下的错赎罪,阿米尔的这份敢于直面错误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故事发展到最后,也算迎来了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逐风筝时那发自内心的笑,说明他真正的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并且将自己的罪行转化成了善事。其实,谁都没有错,只是哈桑的忠诚,阿米尔承受不起。而阿米尔的赎罪只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vq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