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因赛课的教案一直理不出头绪,准备看看书,学学理论,找找出路。书送到的当晚,便趴在床上,准备像看小说一样快速把它翻完。
刚翻到前言,就看见了这句话——“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如此特别?那我怎敢怠慢它?端坐桌前,带上一支笔,像回到了学生时代一页一页地拜读……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陈老师,你别再误人子弟了!你真的有真真实实地教过孩子作文吗?我为曾经的自己感到羞愧!
《写作教学》教什么就这样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本书共分为主题学习工作坊和课例研究工作坊两个板块。在主题学习工作坊这一板块中,王荣生教授对当今写作教学作了检讨。其中谈到写作教学的三大套路——题目+范文;情境+活动;教写作技法——几乎也是我平时使用的招数。可学校大多数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呀,当然,语言能力好的孩子教与不教一样好,能力差的孩子教与不教依然只能咬笔头。我们抱怨孩子理解力差,孩子上课不听,孩子平时阅读量不够……家长一询问如何提高孩子写作能力,许多老师也会马上回答多看看书。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郑桂华老师在“写作教学的新进展”有进一步的阐述,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爱看书,可写作能力依然很差。那问题在哪里?王荣生教授指出,这三大套路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过程性指导。
对于我这样一位一线的职初老师,如何操作是我最关心的问题。
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和周子房教授的“功能性写作原理”,为我指明了方向。交际语境写作即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从动机上解决学生“不想写”,从内容上解决学生“没得写”,从技法上解决学生“怎么写”。其基本路径为: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3. 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言语表达技能。但在设计任务情景时,教授又很容易走入误区——为“情景”而情景。周子房教授提出,任务情景应具有真实性、适切性和适应性。教师的设计过程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进入任务情境——确立任务——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此看出,任务情景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性。而我们在设计任务情景时,还必须考虑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条件,学生的“写作内容背景经验”是写作的前提性条件。必须考虑学习任务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按照学生的认知建构的规律来进行安排。
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在课例研究工作坊板块得到了充分证实。荣维东教授在教《“圣女果”写作》这一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为:1树立“在交际语境写作”的观念,感受写作中交际语境要素的作用。2理解并应用“不同语境、目的、对象决定这写作文体、语言和内容”的原理。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写作任务:1写留言条告诉妈妈圣女果被吃了。2面向不同对象设计圣女果的网页。3根据“不同的读者方便快捷获取知识”“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语言”这样的要求,自评互评。有了具体的语境,学生的写作从漫无目的的思考,变为依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的较为简单的回答式活动。这里,具体语境就起到了帮助作者“定向”的作用。交际的对象决定了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就不会出现孩子无从下笔,胡编乱造的情况,更是解决了学生写作欲望缺失的问题。这样一来便不会出现那么多为迎合老师口味,完成既定思维任务的作品。
学以致用,针对4月份的语文活动月,我决定教我们班的孩子写好书推荐卡。课前我带着亲戚的孩子涂俊宇,在图书馆,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涂俊宇在图书馆选书,但实在不知道选什么书,管理员也不知道怎么推荐。视频放完,孩子们纷纷举手,想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推荐给他。在这样的触发下,乘机提出做张好书推荐卡,陈老师帮大家带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制作过好书推荐卡,大家的经验并不是“0”,都知道需要介绍书名、作者、内容……那怎样才能吸引 涂俊宇小朋友,让她选择自己推荐的书,孩子们还想到了要有技巧地介绍:抓住看点、交流感受(其实平时写作能力强的孩子,都能做到这两点)。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说“我们把结局都说了涂俊宇小朋友可能就不会去看这本书了哦”。这时大家都反应过来了,要“设置悬念”,像说书先生那样,别人才会迫不及待的想往下看。相信面对这样的好书推荐卡,涂俊宇小朋友一定会被吸引住,去购买这本书。本节课通过交际语境的创设,“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三大难题迎刃而解。
《写作教学教什么》不仅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更是一本,激励你用实践鉴证进步的书。写作过程中科学的指导,还需要我们继续实践、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