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兄弟学校的心理老师交流时谈到了要“入乡随俗”、“随方就圆”,以我几年心理学的经历,由开始的跃跃欲试到试探性前进,再到现在的顺其自然觉得自己成长多了,也懂得了教育有可为,有可不为,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上的“边界”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现在木工组已经像静置的水一样,分了以下几种情况:积极制作的;让做就做的;拿着家长给买的唯一一件作品玩;和同学说话的;还有两个拿着本子写写画画的。
之前一个学生上课经常接话、撩闲的经历了我向班主任劝退(看班主任态度,也让学生认识到重要性),让家长签字(了解家长的态度),通过“测试”清楚了孩子的基本状况,孩子聪明劲够用,语文成绩很好,主要是家长惯的吧(保证书写那么潦草家长也认可了还签字了)。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也只能是适可而止了,但我也跟他说清楚了,不允许影响别人。现在强多了,已经能坐住了,我也给他安排了任务,这次也能用心做了……
而那些用心做的同学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已经做好一两件作品,有了成果自信心也更强了,主动要求做新的,同时也引来了伙伴的羡慕,看得出来也有学生想一起做。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无动于衷。
这里有学生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有的家长舍不得给孩子买,而有的家长我发的链接都买了,甚至还自己找了一些,这样的孩子的反馈当然也会不一样。
现在的双减,既不是减压,也不是减负。
双减:一减不优秀的孩子,二减不重视教育的父母。
双减的本质是筛选,既筛选真正优秀的人才为国作贡献,也筛选有技能,有动手能的劳动力为国添砖加瓦。现在的课后服务,也是在帮助家长孩子找准自己的方向。
所以我对学校制定的学生选了小组这学期就不能换,小组人数又是固定的很有微词,学生不经过实践摸索体验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适合自己呢。
但这是领导决定的,而学生又受家长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教育当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应学校,顾及家长的基础上做好自己。因此我计划下周开始重新分组,充分考虑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态度和学生的意愿。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近两个学期的木工小组让我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有了创办个人的木工工作坊的计划。那样就可以更有自主权,也可以有更适合的学生(家长)和更优秀的教学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