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方方发表的最新中篇小说《时于此间》,读完后感慨万千,心中十分认同文中警官马卫强的话:“善恶都在人心里生长,当恶的生长速度超过善时,一念之间冒出的多半是恶念。关键时刻的判断,可以看出一个人身上的善恶比例。真以为那只是一念?其实它代表着一个人内心最基本的内容。”
任何的偶然,背后都是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面对选择时,人人都有避害趋利的本能,都会下意识地做出自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可这个“利”是否真正是利,就来自于每个人平时对自己品行的修炼、道德的培育。当一个人,平时能够注重自我道德的约束,加强自我品行的锻炼,暗示自己积极向上向好向善,那么他在面临选择时就会下意识地做出符合法规法纪和道德伦理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在当时看来对自己并不利。而一个人,如果平时追求的感官的享受、物质的占欲,法纪意识淡薄、道德伦理缺失,那么,在面临选择时就只会想着如何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至于是否违法违纪、是否违背道德伦理则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比如小说中一个叫李小莲的女人,为了一时的贪欲,冒领了掉在地上本不是她的钻戒,而且内心中她也知道冒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对的,可她心存侥幸,还特意跑到超市的厕所,将自己的外套反穿,以为这样就能逃过监控,逃过正义的审判。可冥冥中似乎有天意,她的这一时贪念,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问题,造成自己的父亲车祸死亡。文中叫郭跳神的火锅店老板,本来事业蒸蒸日上,家境殷实,还有娇妻和活波可爱的儿女,可他在接电话时把一个老人(就是李小莲的父亲)撞到。可他不是想着把老人送往医院或者报警,而是把撞晕的老人拖到路中间,然后自己逃之夭夭,而他接的电话,恰是他妻子给他说丢了钻戒。等到他们两个都被抓的时候,不约而同地认为:“都是一念之间,鬼迷心窍。”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通过小说细细的描述,我们发现,他们之所以下意识地做出当时那样的选择,并不是“一念之间,鬼迷心窍”,而是来源于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硬说是鬼迷心窍,那是因为这个“鬼”在他们心中已经住了几十年。
虽然小说的故事只是虚构,但也是来源于对生活的取材和思考,是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折射。先贤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念之差、鬼迷心窍不是我们做错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借口和理由。如果我们能够管好自己内心的修养,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坚持走正道、坚持在道德和法规法纪做事,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关键时刻做出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这方面,我觉得杨震拒金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有个高官叫杨震,一次赴任途中路过他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官员的地盘。这个官员为了感谢他,夜里就拿着十斤黄金来找他,并说天黑没人之道。杨震断然拒绝,并说了一句震铄古今的话:“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送礼的官员听了之后大感惭愧,也更加佩服杨震的高风亮节。
如果换做是我们,能够做到像杨震那样面对金钱不动心吗?何况,从情理上来说,这还不是主动索贿,只是他人出自私人的感情,接受了也就接受,并不违法违纪。可杨震却果断拒绝,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律的闸门一旦打开一丝缝隙,贪婪、好色、冷漠、自私……各种各样的“心鬼”就会跑来,最后冲开闸门在人的内心肆意奔腾,让人的心境不再澄明,最后走上自毁的不归路。
人性和动物性具有相同的地方,但人之所有成为高级动物统治万物,就在于人性具有思想,能够约束自己不仅仅只有动物性的本能。我们生来为人,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私欲,只打好自己的小算盘,无视道德伦理和法规法纪。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只有当我们清醒地看到这一点,我们就知晓所谓的一时的鬼迷心窍只是心中恶的长期积累,就要注意用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加强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法规法纪的培塑,争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追求、有情怀的人,至少也要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这样才能让自己少犯错误、少犯糊涂,度过平安而有意义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