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爷爷今天在上课的时候给我们讲到了《牡丹亭》里因为一个丫鬟的阶级地位而把剧本改了多遍的故事。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描述的是一名官家小姐——杜丽娘对个人幸福追求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与书生柳梦梅在爱情上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妇女本性的压制。作品主人公为了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束缚私自结合,这无疑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礼法规范和门阀制度的反抗,表现出作者民主的思想倾向。
牡丹亭作者在写中间一段台词“老夫人赠春香罗衫一件”时,突然觉得其中“赠”这个字用的不妥当,因为春香是杜丽娘的贴身婢女,老夫人地位比春香高很多,体现不出那个时代的阶级感,所以在他从书房去剧场的途中停留了三次,分别在三个地方借毛笔直接就在剧本上把“赠”字改成“赐”、“给”、“赏”。当他第一次改成“赐”的时候觉得这个字只能皇上才能用“赐”,所以便改成了“给”,然后又觉得“给”又显得太随便了,最后又改成了“赏”,这样既不会乱了规矩,又不会太随便。反复推敲才形成了最后的剧本,所以才回到剧场把剧本给他们演。
就因为一个字作者都改了三次,反复斟酌与思考,这就让我们学到了在生活中进行创造或做学问的方法是1.多思、2.善思、3.逆思。在下笔的时候要注意精准,不能马虎,更不能随便,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