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自然万物的美好,春雨濛濛,夏花烂漫,秋叶飘零,抑或是冬雪飞舞,那些有声与无声,只想让心去体会的物象,定会在心里默念这咒语,用心去谛听。当你面对生活的琐碎,当鸡毛满眼雪片般打着转转向你袭来,也请在心里默念这咒语。这不是消极回避,而是主动争取,为自己争取心灵的宁静,在那灵魂圣地里修篱种菊。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自然之美,性灵之契,岂是言语说得清道得明,陶潜早已把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情感表述的恰如其分。美好如此,误会也是如此。有人说,“懂得的人,不需要解释。”这话听来太傲气,但确有其道理,既然你不能理解,无法意会,便代表我们或许并不是同一类性情的人,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解释之上呢?所以干脆不说话不解释了,虽拒绝了可能的志同道合,却早已通过另一种方式与自己的灵心共舞。人生,活到这里,慢慢地喜欢上了一个人时的自己,我听着内心的足音,也不怕周遭墨色如漆,不怕身后残阳如血,在那孤独明净的心中,早已勾勒好了自己想要的壮美。
我若是修行之人写到这里也就足够了,然而正如海明威在巜丧钟为谁而鸣》中所言,“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与生灵共老”我毕竟是众生中的一员,毕竟要与世俗接轨,毕竟推不开人际关系的繁杂。我此时,为人子女,为人同窗,为人学徒,我将来,为人长辈,为人同事,为人下属。若是一直不说话,又怎能恰当的表达自己?又怎能与他人思想相激相碰,擦出思维的火花?日本的一位作家说得好,活得好的唯一方法是既对它嗤之以鼻又与它同流合污。”学着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圆融处事又有着自己的原则,因为没有棱角所以不必忍受棱角被磨平的痛苦,因为内心方正所以多一份身清气正的坦然。这样一来,我不开口,便守着心中的净土,细嗅蔷薇芬芳,我若开口便是释放脑中的灵感,静赏莲瓣半张。从此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赏杏花春雨,任骏马疾风,当身心合一,思想与现实齐飞,心灵与素雪一色。开口如何,不开口又如何,开不开口只是表象,在那极深极深的内里,山河表里俱澄澈。
(高三6班 张越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