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访谈是每个咨询师的必修课
初始访谈的时候,咨询师必须要做哪些部分?
初始访谈的重点的什么?
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的流程与个体初始访谈有哪些不同?
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有哪些注意事项?
悖论干预是策略派家庭治疗非常重要的技术
什么是悖论?
悖论与症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如何进行悖论的心理干预?
咨询师的态度是所有流派的最后交汇点
咨询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咨询师可以通过哪些心理流派来修炼自己的咨询态度?
以上的内容是
沈家宏心理第一期研修班课程
技能二阶三天的探索和训练技术,
本期的培训在8月5日-7日这三天中顺利完成。
初始访谈技术、悖论的心理干预技术、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修炼,这三大主题是本期培训的三个核心内容。
通过沈家宏老师系统的理论讲解、多次小组的模拟演练,研修班的学员对于三个部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技术掌握。
以下给大家分享本阶培训的部分内容。
初始访谈的内容部分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
——个体初始访谈、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
在个体初始访谈的内容中,沈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初始访谈的流程、结构和具体过程、收集来访者的那些背景和经历信息、心理咨询如何做评估、如何强化治疗动机等。
在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的内容中,沈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家庭治疗访谈的大纲和过程、初始访谈的注意事项、家庭治疗中的关系建立、如果确定家庭治疗的咨询目标、如果对待没有动机的来访者、如何做初步假设、如何做家庭治疗评估。
在以上每个内容的最后,沈老师都给大家安排了小组的角色扮演练习,分别去模拟初始访谈的流程、家庭治疗的访谈流程。沈老师在过程中会分别到每个小组中进行指导。
通过详细的讲解以及具体的实操训练,大家对于个体初始访谈技术和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技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好地能够进行操作。
下面摘选部分的内容给大家呈现。
一、个体初始访谈
1. 初始访谈的具体过程
一般来说,初始访谈会持续1-4次,每次50分钟,每次访谈可分为4个阶段。
(1)介绍阶段
在咨询师和来访者相互简短介绍后,咨询师会告诉来访者将要问他一些问题。
这个阶段咨询师需要澄清来访者就诊的背景(探索治疗动机)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主要是家庭)。
此阶段的透明性体现在咨询师要介绍治疗的目的和设置。
如咨询师可以说:
“我们这次访谈会持续50分钟,如果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再安排一次访谈。我们要试图理解是什么样的问题把你带来这里。
这一次不是治疗的开始,但是我们会努力发现哪一种治疗可以帮助你。”
(2)来访者阶段
探索完治疗动机后,咨询师应该允许来访者自由地谈论发生了什么事情。
过程中咨询师要减少对来访者干扰,除非是偶尔地点头以表示理解。
咨询师在此阶段主要使用的技术是倾听。
对动力学倾向的咨询师而言,倾听的时候除了注意来访者的原话以外,还要注意来访者是如何表达的,他有什么样的情绪,发生的事件及后续事件,来访者认为这些事件的意义如何,现实感的精确性和被歪曲的程度,来访者的沟通能力,客体的丧失,爱的丧失,阉割焦虑,超我状况等。
咨询师要注意观察来访者的主要防御机制,同时要注意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
这是一个来访者为主导的阶段。
(3)咨询师阶段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会涉及到可能隐藏着冲突的领域。
这个阶段可以扩展来访者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症状的信息,以及有关家庭史、工作状况、人际关系、精神病史等信息。
在此过程中,咨询师形成治疗假设和初步的诊断。
(4)结束阶段
访谈结束要准备足够的时间。
最后5分钟左右我们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确认来访者对于咨询的感受,听一听来访者关于今天的议题,还有哪些遗漏的问题没有被解决,
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来访者对于整个咨询是否觉得舒服和自在,是否愿意去表达咨询师的状态,是否让他感觉到被理解。
在结束阶段咨询师要总结本次访谈的主题和内容,适当表达对来访者问题的感受和看法,安排续约等。
(5)整理与反思
最后,当来访者离开咨询室后,咨询师要做的是要整理场地来迎接下一场咨询,同时还要对上一场的咨询做简单的记录以及反思。
反思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觉察自我的“反移情”上面,看看我们对这场咨询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对来访者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部分往往在我们事后再去整理文档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缺失,所以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从整个初始访谈的过程来看,初始访谈的早期要达到的目的是曾经就诊背景和可能卷入的第三方;
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解释治疗的设置(收费、疗程、频度、保密性和限制性等)、治疗过程、评估的目的;
后期的任务主要是总结、反馈咨询师的理解,安排下次访谈,或讨论其他的治疗计划。
二、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
1.建立治疗关系:如何介入家庭
(1)介入是指来访者有一种与你为一体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是在他们觉得你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的时候才会产生。
介入是未来开展治疗工作的基础。如果不能成功地介入你的来访者,你从评估到治疗过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你与来访者之间没有建立安全或牢靠的关系,来访者将不愿向你吐露一些敏感信息。
如果你没有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来访者会强烈拒绝或抵制你的治疗建议。
没有成功地介入来访者将很可能会导致治疗提前中断。
(2)从来访者进入治疗室受到你的友好接待的那一刻起,介入就已经开始了。
大多数的来访者在前来接受治疗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焦虑,你应该试图让来访者放松。
在深入讨论问题之前,你可以尝试和来访者谈论一些社会性的话题以打破你们之间的坚冰。
你可以问他们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者问他们都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你的采访者感到与你之间的谈话很轻松自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你个人对他们的兴趣。
你还可以告诉来访者你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让他们也了解你。
最理想的状况是你能找到自己与来访者有共性的地方,这将有利于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
(3)介入也可能发生在你积极倾听强调来访者提及到的涉及保密、治疗费和其他问题的时候。
在评估的过程中,让每一位来访者都有机会叙说他们自己的事情会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受到了治疗者的关注,得到了治疗者的理解,这也会促进介入的形成和发展。
有反馈的积极倾听、直接的眼神交流、身体前倾都可以让你的来访者感受你对他们所讲事情的兴趣和关注。
在治疗结束时,给来访者一些积极的信息反馈,是另一种加强你与来访者关系的方法。
一位不愿前来参与治疗的丈夫,虽然他在治疗时有很多的保留,但在治疗结束时仍要称赞他出于对家庭关系的关心而前来参与治疗的行为。
(4)咨询师能够在治疗中使用的最大资源是他们自身。
咨询师自身的个性、态度、生活经历、个人风格等等既是友好关系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有助于你创建与来访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虽然咨询师的个性往往是促进介入的一大资源,但是咨询师的个性有时也会阻碍治疗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对某些种族、民族、性倾向、社会经济地位或宗教信仰有偏见或消极成见的咨询师,就很难和有这些特征的来访者形成良好的关系。
与此相似,治疗者也很难介入那些让他们想起某些自己与之有痛苦关系(可能是父母或者配偶)的来访者。
你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确保你个人的观点或偏见不会影响你发展与来访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2.建立信任
建立信任是治疗的基础,没有信任治疗就可能中断。
来访者怀疑咨询师的能力的可能因素:年轻、经验不足、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不是同一类人等。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不信任的原因所在。
有效处理:对于同性恋的来访,对于质疑你没有结婚和没有孩子的来访,对于怀疑你经验不足的来访,一个频繁使用的有效策略就是和他们先约定治疗会谈的次数(如三次)。
3.确定来访者的治疗目标
目标的重要性;
不见目标不往前走。
如何表达:你们想来咨询哪方面的事情?想要什么结果?
要求:对每个来参与咨询的家庭成员都要询问咨询目标。
需要确定谈论哪些目标?
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说不清楚有什么目标?不同的成员会有不同的目标?成员对目标达不成一致。
确定目标之后,需要评估你的能力是否胜任治疗任务;
需要评估需要不需要转介。
4.家庭评估维度
评估工具:详细的三代家庭图谱;
量表:婚姻质量、家庭环境、家庭功能、动力等;
来诊的途径;
表述的问题;
咨询的目标;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结构与功能;
家庭沟通;
婚外情;
家庭暴力与虐待;
药物滥用和酗酒;
社会性别;
文化因素。
生活中,
我们可能不经意间
就会说出以下这样的话语:
你应该自然一点!
你应该主动一点!
你要接纳!
你说得太绝对了。
你不要太执念了。
你不要评判人。
你不要给建议。
追求幸福,消灭痛苦。
其实,这些话语中都含有悖论的部分。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不可思议?
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
“悖论技术”的内容中,沈老师给大家具体讲解了悖论到底是什么,让大家更加了解悖论。
不仅如此,沈老师还具体讲解了症状和悖论之间的关系,家庭治疗是如何看待悖论的,悖论干预的原理和方法,等等。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悖论技术”中沈老师会给大家讲解的内容。
除此之外,沈老师还分别安排了两个实操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悖论技术案例演示督导,沈老师扮演咨询师,学员扮演来访者,现场演示在家庭治疗中的悖论技术的使用过程。
第二个练习是家庭治疗中悖论技术的实操练习,由六个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咨询师、助理咨询师、观察员、家庭中的一家三口。通过具体的实操过程,让每一个学员都掌握悖论的干预技术。
接下来,分享部分的精彩内容。
一、什么是悖论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Para-是一个前缀,意思是“超越”,而dokein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思考”。悖论或悖论,意味着“超越思维”。
悖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陈述或论点。
悖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比如,《韩非子·难一》中讲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壹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楚国有关商人在卖盾牌和长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当他要卖自己的盾时,他就大肆吹嘘自己的盾牌特别坚固,任凭用什么锋利的长矛也不可戳穿;
然而当他要卖自己的盾时,他又说自己的长矛特别锋利,不论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都会被自己的长矛戳穿。
这引发了一个路人的困惑和质疑,他问“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国商人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逃离了集市。
我们看到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楚国商人的第一句话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推出他的第二句话就是错误的;
相反,如果他的第二句话是正确的,那么可以推出第一句话是错误的。
因此,我们看到这里就呈现出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这就是一种悖论。
贰
再举个例子,刚刚列举的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假如妈妈对小红说“你应该自然一点!”
如果小红听从了妈妈的话,将自己的行为呈现得自然一些,那么其实无论小红怎么做都是不自然的,因为她是服从妈妈的指令做出来的行为;
同样,如果小红不听从妈妈的话,仍然按照之前的有些拘谨的状态,那么看起来就是一种不自然的状态,然而这个时候其实又是小红的一种自然状态。
因此,这句话就会让小红陷入一种悖论的状态。
在传统的意义上,症状被建构成一种外来、怪异、无法控制的行为,是拥有者和咨询师的敌人。
因此,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任务就是去抗拒、击败或治愈症状。
这样,症状的负性标签会变成自我实现预言,从而会恶化了行为。
症状通常只是来访者行为中的一个层面,但一旦被标签化后,就会被类化到一个人的全部。
比如,一个人有强迫行为会变成一个人有强迫症,然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强迫症病人。
而悖论咨询师视症状是一个朋友,当用朋友的方式对待症状时,一个人需要去拥抱它,并与它合作。
悖论治疗模式中,症状被视为改变的通路,症状使得改变成为一种可能。症状是来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
症状与家庭的关系是,症状对家庭系统来说即是负反馈,又是正反馈。
症状相对于这个家庭系统是契合的,所有的症状都正好适合于她的家庭系统,都是刚刚好。
家庭所有成员对其中的一个个体的症状形成和维持都有贡献。
家庭表面上想解决问题,实际上在维持问题。
1.悖论干预的原理
对咨询师来说,使用悖论干预是最为重要的,悖论干预给症状开出了处方,认真鼓励有这种行为的成员继续那种行为不做改变。
与此相似,策略咨询师假设在其他案例中,症状最初呈现了一种获益的方式,如果当前症状使人们处于不利境地,这个症状就会消失。
如果个体或家庭遵循指令并且持续问题或者症状行为,那么咨询师就已经被赋予了权力与控制,借助他或她的指令而使症状出现。
如果个体或家庭抵制悖论干预,在这个过程中,症状行为就放弃了(并且,咨询师再次保持了权力和控制)。
策略咨询师将大量时间放在设计无害的,有时看似荒谬的悖论任务,使之适应想要改变或个体希望摆脱的问题。
2.悖论疗法的五个原则
(1)症状被重新赋义,标签,有正向功能。
(2)将症状连结到系统里的其他成员。
(3)反转症状的向量(表演症状,控制症状)。
(4)开立症状处方,安排悖论干预的介入顺序:阳性赋义、重贴标签,症状处方,预测复发,来预测复发处方。
(5)确保悖论干预的实施:仪式化,每当x发生时个案就要出现症状。
3.悖论干预的种类
● 重新框架reframing
所经验情境的概念上或情绪上的状态或观点,并将其放置在另一个切合或更切合同样事实的框架上,因而改变了它的整个意义。
从个人到系统,从道德到医学。
● 重贴标签relabeling
改变附在一个人或问题上的标签而不必然去改变参考框架—即从个人移到关系或系统层面。
不是对症状行为(拒绝上学)而是对行为背后意图(家庭凝聚力、和谐、陪伴父母)被赋予积极意义。
把一个坏的转化成好的,重点放在正面、适应和正常上。
由自我实现的预言来决定个人行为的倾向。
重新标签给个案更大的控制感,新的标签暗示症状是改变的媒介。
● 症状处方symptom prescription
为了丢掉你的症状你必须保有它或夸大它;
凭你的意志力让你无法控制的症状主动发生;
保持症状不变;
不要好得那么快;
表演和练习症状,故意去做“无意”的事情;
假装症状;
恶化症状;
阳性赋义(既然症状是好的,有症状也没有关系)
● 限定restraining
为了改变,你必须保持原状或是放弃改变。
● 改变的负面效果negative consequence of change
具体化改变的后果来刺激个案的动机;这些后果可能是负面的,但它却有正面的或有益的效果。
● 抑制和禁止改变inhibiting and forbidding change
抑制改变:用比原来更慢的速度来做改变。
● 宣布无望declaring hopelessness
● 预测复发predicting a relapse
● 接受立场positioning
咨询师夸大和接受个案的立场或自我主张。
● 间接性和隐秘性悖论indirect and cryptic paradoxes
隐秘性信息会导向潜意识层次。
病人就是害怕直接的人。
一个健康的人是直接的—他定义问题、思考不同的方案、选择最可能达成效果的方法而且着手进行,并面对在过程中的阻碍。
● 产生洞识的悖论insight-producing paradoxes
悖论洞识:每当你想到、听到、看到......,我要你去(处方一些具体的行为)。如,“每当你觉得被忽视,就去找.......(争吵)。”
心理咨询师的三要素是咨询师、来访者、咨访关系。
其中,心理咨询师拥有什么样的治疗态度、对于来访者什么样的态度,是影响咨访关系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到底咨询师需要拥有怎样的治疗态度呢?
第三部分的内容可以给到我们答案!
沈老师分别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然后从人的生命属性、存在属性来谈对人的态度,又分析了现代主义咨询与后现代主义咨询中的不同态度,之后重点去给大家分享合作取向疗法的咨询态度。
课程内容的最后,沈老师安排了练习合作取向技术的家庭治疗模拟练习,让大家通过实操来践行合作取向的咨询态度,同时更加熟练掌握家庭治疗的技术。
以下分享其中的部分内容给大家:
一、心理咨询的态度
我们往往都是带着态度和每一个来访者接触的,包括家庭的成员对我们也会有态度。
那么,我们的态度取决于什么呢?
我们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了解和掌握。
所以,我们对来访者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人的态度,我们对人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宇宙观。
也就是说,我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影响到我们对来访者的态度。
因为来访者首先是人,然后是生命,之后是宇宙里面的存在,所以这些态度是需要我们去修炼的部分。
那么,我们对人的存在观,也就是我们人作为一个存在,它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呢?
我们看到原来我们把人看成是神的附属品,后面我们过渡到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和宇宙的存在,这是我们人的四个不同方式的存在形式,我们要去看到这部分存在。
那么进一步地来讨论的话,我们看到人它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人是有意识的存在,在家庭里以家庭成员的形式存在,人也是一个道德的存在。
除此之外,我们有灵性,我们有语言,我们还有制度、对错文化、政治等等。
因此,人有很多的属性,这些属性都会在咨询的里面在我们的不同方面呈现出来。
我们人也是有需要的存在,人本主义马斯洛提出了我们人的五层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同时,我们需要自由、需要尊严、需要权力、需要价值、需要意义、需要平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人的属性、作为社会的属性、作为政治的属性所需的一种需要。
二、后现代的心理咨询
后现代的心理咨询以环境脉络为基础的系统,是社会沟通的产物,通过语言而形成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系统。
在后现代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哲学立场是鼓励合作的关系与过程观点与专业能力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咨询师不是“知”者,他的“知”是通过交谈中他人呈现的“知”,他们是创造对话空间并协助对话过程的专家。
咨询师对自己的知常是不确定的,并相信知识是逐渐演变的。
咨询聚焦于产生可能性,依靠所有参与者的贡献和创意。咨询师乐于公开、分享和反思他的知识、假定、想法、问题与意见;
对议题及关系的共同探讨是仰赖所有参与对话者的“知”,改变或转化是通过对话与合作关系不断演变的自然结果。
接受治疗的人拥有多重、语意建构的关系自我,咨询师与案主是协同研究者,一起参与创造他们所“发现”的事物。
三、合作取向的理念
合作取向认为咨询师既是受案主之邀来分享一小段生命旅程的客人,也是建立环境、邀请合作性关系和对话过程的主人。
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因此,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成为首要任务。
后现代的思维关注更多元更开放的声音,接受批判及自省,不再以符合主流价值的观点为唯一的教条,强调重视脉络,及个别独特的声音。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影响,为了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人们是在制度之下受压迫的个体,许多的个人意志是被剥夺的。
治疗者需要留意到人们在制度的摆布之下生活行动,以至于产生许多适应上的问题,这不是人的无能或病态,而是在对话的诠释中出现了问题。
若是可以透过治疗者与个案的会谈,在关系及对话上创造出更多的空间,让彼此对于问题状况的诠释及再诠释中得到改变及疗效。
在对话的过程中,治疗者专注的是会谈中的关系而不是问题本身。
合作取向的治疗者需要对权力的压制更敏感,治疗者不试图以自己专家的立场去引导或改变个案,反而需要更慢更仔细地去听,保持一个not knowing的态度,让个案在会谈中更清晰的去呈现自己。
合作取向治疗的个案是系统之内的任何人,包括个案的家庭、学校、朋友,甚至在系统之内相关的医生、律师、社工员等等。
在会谈中,治疗者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人的关系上,试图去了解系统之内的互动关系,而不在于问题解决上。
这也突显出合作取向治疗的精神,不在于治疗者的目标策略技巧等等,甚至不需要对个案做出诊断及评估,连最常见的个案概念化都不存在。
而是他们完全在陪伴个案的过程中专注在对话与关系的二重奏,创造出对话的空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https://www.zhihu.com/people/shen-jia-hong-xin-li/posts
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5391786253585326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