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和牢骚
我以为社会的毒打,早就让我有了平静的心境,可是总有事情打破我的平静,告诉我,我的平静不过是伪装的。
让我焦虑烦躁,沮丧低落。好像生活有解决不完的事情,处理不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循环再生的。就像那个经典倒着的八字符号,它是一个无限循环,无始无终。
我告诉自己,我看到了现状是糟糕,但我还活着,我还要往前看,往前走。尽管我的生活现在一地鸡毛,但我还有六七十年的生活要走。
只要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各种丧的事情。很多事情真的挺致郁的,尤其是最近在讨论林XX这个事情。
昨天刚吃上的瓜,我之前在晋江小说网上,看到有本书中,经典的反派角色,喜欢杀妻骗保,觉得自己的财富,大于周围的所有,包括妻子和孩子的生命。
我当时感觉毛骨悚然,浑身冷汗一阵阵的。周围有这样的人,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但昨天被这个魔幻又现实的世界打脸了。
毕竟小说需要逻辑,而现实根本不需要。又想起了一个小时候看过的段子,然后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好多这样的新闻。搜完之后心情更糟了。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悲伤?致郁的东西?负面消息一出现就火遍了朋友圈,火遍了网络?好像大家更乐意看到这些。
我记得之前有人说,看悲剧是有好处的,一个是给心里打了个预防针,知道社会是糟糕的,这样当真正糟糕的事情发生后,心里就有了承受能力。
另一个是看到美好的东西在自己面前撕碎,可能也能满足人的攻击欲,看到别人没有那么好,自己心里更容易有优越感。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有其他观点吗?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不吐槽这些了,进入本文的心理学内容。
同感共情
主题是同感共情,是指咨询师能准确地体察、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和动机等心境的认同,或能体验到别人的情感和心情的能力。
大概是一种共鸣,并不是以自己的感受替代来访的感受,而是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与对方共同拥有,或分享某种情感。
所谓同感共情,是指咨询师穿上患者的靴子,来观察和感受患者的体验。这是阿德勒的原话。
同感共情的核心就是感同身受,我想起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两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女孩手划伤了,流出了鲜红的血,小男孩看着她说了一句:我好想替你疼啊。
另外一个故事是蘑菇的故事,有个人生病了,他觉得自己是蘑菇,就是每天待在房间的角落,不吃不喝不动。他的家人为此困扰不已,于是就找到了心理咨询师。
看了好多的心理咨询师都没有效果,直到其中一位咨询师,才慢慢开始了,疗愈的这条路。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见到来访者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伞,和他一起蹲在那个角落说:嗯,你是一个蘑菇,我是另一个蘑菇,幸会幸会。
来访说:蘑菇怎么能说话呢?蘑菇是不能说话的。咨询师说:谁规定蘑菇不能说话的,我们就是两个会说话的蘑菇。
于是在咨询师的带领下,他开始慢慢一点点说话,走路,吃饭。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轨。
第三个故事是吴伯凡老师讲的,说在一个王国,唯一的王子,一直把自己当做鸡。国王找了好多人来治疗,想改善他的生活,想让他觉得自己不是鸡,然后都没有成功,直到来了一个人。
他一出现就把自己脱光和王子一样趴在地上说:你是鸡,我也是鸡。我俩一起好不好?王子说:太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跟王子说:为什么那些人可以坐在桌子上吃饭,我们就要趴在地上吃饭?我们也坐在桌子上吃饭,装成他们的样子,跟他们一起交谈,是不是很有意思?
王子说,好啊好啊。当习惯这样吃饭之后,他又对王子说:我们是鸡,他们是人,我们玩一个假扮王子的游戏,你就假扮自己的是王子,想象一下他们一大群人却被我们两个鸡,耍的团团转,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前两天听到一句话说,在没有充分同感共情的时候,他听不见你说的任何话。再对比前这三个故事,真的好犀利。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关注自己超过其他所有,人性的自私,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想要让对方听见你说的话,同感共情是第一步。昨天看了《扪心问诊》,其中有一个咨询技术,核心就是同感共情,一个人说一句话,然后对方说我看到了你说这句话,然后不断重复。
越写我越感觉,生活中真正的同感共情挺少的,挺稀缺,这是一份稀缺的价值和资源。
就到这儿了,谢谢你的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