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遗安海篇
安海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级非遗

安海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级非遗

作者: 泉州第三炮主播陈增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7:26 被阅读0次

    百年的技艺 不变的坚守

            晋江市安海镇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下山后村人感到十分自豪。

            据了解,安海镇下山后村曾经是晋江一个远近闻名的“扫帚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家家户户都在绑扫帚,产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习惯的变迁,转行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坚守绑扫帚手艺的仅剩下陈淑概一家。

            记者带大家一同去了解安海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探访手工匠人对这一百年技艺不变的坚守。

    下山后村百年传统手工技艺“绑扫帚”工艺流程_腾讯视频

    https://v.qq.com/x/page/x0873dorva5.html


    下山后村百年传统手工技艺“绑扫帚”工艺流程_腾讯视频

    *视频版权所有,未经原创许可,不得私自转载

    (摄制:宛真影视公司    著作权人:陈增雄)

    #联系电话:18359595261,0595-85735734,88069691,传真:0595-85725784


    “扫帚村”名噪一时

            今年70多岁的下山后村老年人协会副会长陈长标说,上世纪50年代,村里很热闹,天还没亮,家家户户就开始传出绑扫帚的声音。

            谈及下山后村绑扫帚的历史,陈长标向记者娓娓道来,下山后村位于安海镇区的东部,离镇区3公里,是一个丘陵地区,受地理位置制约,不适合种水稻,更适合种植高粱、地瓜。由于有高粱的原材料,因此在当地渐渐衍生了绑高梁扫帚的传统手艺,并代代相传,父教子,兄教弟,新来的媳妇也要学会,渐渐形成一种村风民俗。

            销售旺季,村里一天可以卖掉上万把扫帚,是名副其实的“扫帚村”。

            陈长标回忆道,下山后村绑扫帚绑出了名气和品牌。最兴旺的时候是公社化时期,下山后村创办“绑扫帚”加工厂,产供销一条龙,有专人到安溪、永春、惠安、南安、漳浦、德化等地区采购原材料,专人从事绑扫帚加工,专人进行销售。当时,加工厂与泉州市农机经理部签订了合同,每月都会供货一定的数量,然后由泉州市农机经理部批发到全国各地。可以说,当时,整个泉州地区卖的扫帚,几乎都由下山后村扫帚加工厂供货。除此之外,每日还会有客户上门收购,村民不用上街兜售。

            公社化结束后,每家每户仍继续在自己的家里坚持这项传统手艺。

            手工绑扫帚是陈长标儿时的记忆,他至今印象深刻。从10岁开始,他就跟父母一起绑扫帚。有时凌晨1点多就得起床吃早饭,然后跟村里的几个小伙伴挑着绑好的扫帚,走路到青阳进行兜售,一次最多挑了100多把,瘦小的肩膀被压出了一道道伤痕。

            陈长标表示,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土地被大面积开发,土地少了,种高粱的田地也少了,要买原材料只能到西南、东北地区,无形中成本变高了,利润变薄了。后来村民们也渐渐转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仍在坚持。目前,常年在进行绑高粱扫帚的只剩陈淑概一家。

    七旬老人守艺52年

            记者来到陈淑概家中,一进门就看到他坐在一垛垛高粱秆堆旁绑扫帚。陈淑概今年70岁,从18岁开始学绑扫帚,这一绑就是52年。

            安海下山后村三里36号,这一幢建于1972年的两层石头房子,从楼上到楼下,里里外外堆满了高粱秆,以及各种成型的、半成型的扫帚。这是陈淑概以前居住的老房子,现在成了扫帚加工的专用房,而他们一家人则搬到了一墙之隔的新居。

            陈淑概讲述,这幢老房子是他靠绑扫帚绑出来的,用了6年多的时间才盖好。一把把扫帚换来的房子,陈淑概格外珍视。

            如今,这座花了陈淑概无数心血的老房子成了他们一家每日里待的时间最长的工作坊。一垛一垛压缩过的带穗高粱秆堆满整个厅堂。

            每天清晨,陈淑概早早就要将带穗高粱秆松散开,喷上水、消毒,这是绑扫帚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喷水是为了让高粱秆更加柔韧,不易折断。

            “一垛高粱秆35公斤,每天都要扛上10多垛,然后一一摊散,再喷水。”陈淑概一边说,一边抓起一堆堆乱蓬蓬的高粱秆,随着手腕挥动,一把高粱秆,一根绳子,一绑一紧,瞬间就能完成一把扫帚最重要的部分——扫帚头。扫帚头绑好后,要将手柄绑好,然后切平整理。

            这时,老伴许红紧接过初绑完的扫帚头,坐上陈淑概设计的脚踩机,用脚踩手拉塑料绳加固扫帚握把,减少高粱芒对手的伤害。陈淑概说,初绑完的扫帚握把要绑塑料绳加固,这个活一般由老伴和儿媳来做,“她们力气不大,绑扫帚效率低,我就设计了这台脚踩机,很省力。”

            加固完,许红紧把高粱芒的关节去掉,为的是避免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被弄伤。这样,一把把结实、美观的扫帚就呈现在眼前。

            接下来,还要将扫帚抱出去放在通风好的院子里吹风晒干。“这时最怕下雨,收都来不及,一家人往往看天气不对,立刻就上阵去收,收得快还好,要是收得慢,淋湿了的扫帚,质量和价格就会大打折扣。”陈淑概告诉记者,绑扫帚对场地的选择并不挑,厝内、厝外、巷头、树荫下都可操作。但原材料保管很重要,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不然很容易变质腐烂,而且老鼠会来咬吃。

            记者了解到,绑扫帚是个力气活,无论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绑的过程,以及搬进搬出的晾晒。除此之外,双手还要忍受高粱秆的刺,在弯折过程中,双手被弄伤是家常便饭。

            因常年绑扫帚,陈淑概的双手比正常人的要肥大,而且布满了老茧和刺痕。“做这个真辛苦。但是做了一辈子,习惯了。”陈淑概微笑着说。

    一家两代人同做一件事

            每天,陈淑概的妻子、儿子、儿媳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忙碌。一年一个人要绑1万公斤的高粱秆。

            陈淑概回忆,从记事起,父母就在绑扫帚,当时年纪小,只能和兄弟姐妹一起替父母打下手,而后渐渐从父母手中接过了这门手艺。

            在陈淑概的记忆里,最苦的不是绑扫帚,而是去买高粱秆子的过程。“高粱收成的时候,要到各地去买,周边的像南安、惠安、漳浦等地,远的要到四川、江西。”那时候做这行的人多,高粱秆供不应求,大家都抢着买。为了买到材料,陈淑概和村里的人经常早早地上路,沿村购买,再从石井等地挑回来。

            “记得有一次到四川达县去,买好了押车回来,半路车翻了,连人带高粱秆倒在了地上,那时是半夜,又饿又冷,还要把货重新装车,别提有多辛苦了。”尽管如此,陈淑概还是坚持做了这一行,哪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渐渐都不做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带着一家人一起更坚定地做着绑扫帚卖扫帚的活。

            “我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就是绑扫帚,因为它,我有了新房,也有了家,再累再辛苦也值得。”如今,高粱秆都是他们从贵州、江西、黑龙江等地运过来的。每年7月份收成的时候,陈淑概便从这些地方买下一整年需要的高粱秆。其余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专注地绑扫帚。

            “一年有4个月旺季,最繁荣的时候,是过年前,家家户户都需要买,还有正月十六、小学开学、工厂开工。”陈淑概说,他一天平均可以做30多把,加班的时候就不止了。平时,陈淑概的生活里,绑扫帚就是他的全部,“一年365天,只有大年三十下午、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这两天半的时间不做。反正也闲不下来,能做一把也好。”

    手艺要守也要创新

            陈淑概的大儿子陈天从今年47岁,从18岁跟着父亲绑扫帚,如今也有30多年了,他的手上和父亲一样,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在他看来,“高粱全身都是宝,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虽然要吃些皮肉之苦,但他愿意把这门手艺做下去。陈天从认为,百年的手艺,既要守也要变。守艺过程中关键还在于创新,不断去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父亲制作的是短扫帚,这个长扫帚是我自己发明的。高粱秆绑成束,上面插根竹竿,绑起来,就做成一把长扫帚了。如果房子大一点就用长扫帚扫,这样腰比较不会酸,也比较不会辛苦。”他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研究的多款扫帚。

            陈天从的妻子陈玉兰是下山后村人,从小便熟练绑扫帚,至今已绑20多年了。每天,她配合丈夫打打下手,如修剪扫帚等。她说,“扫帚要饱满,也要有斜度。如果绑起来有长有短,就要用剪刀修。”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这是艰苦的工作,利润很薄。需要手的动作快。”现在,陈天从夫妇俩一起合作,一天可以做100多把扫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个行业,做一行,爱一行,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陈天从如是说。

    百年手艺入选市级“非遗”

            晋江市安海镇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好消息令村民们倍感振奋,更是让陈淑概一家人感到十分欣慰。“多年的坚持值得!”“你们真棒!”……得知这一喜讯,陈淑概的厝边头尾纷纷向他们发来祝贺。

            据了解,此前,下山后村党支部书记陈长挥和村老人陈长标都积极为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申请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奔走。这次入选“非遗”,也让他们看到市镇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以及看到下山后村文化发展的希望。

            对于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这一传统手艺的保护措施,陈长挥表示,近期,村里打算在妙山公园建一个村史馆,里面陈放古代的农耕用具、狮阵道具、手工绑高粱扫帚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品,供大家免费参观,希望通过对“非遗”进行保护,为乡村振兴铸魂点睛,记住乡愁,留住文化。

            对于此次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非遗”,陈长标表示,扫帚是生活中不起眼却又不能缺少的小工具。在过去,高粱扫帚是人们最常用的扫帚之一。随着轻巧便利的塑料扫帚的诞生,这种手工扫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绑扫帚这门传统手艺更鲜少被人们记起。获得此次荣誉很不容易,这也是对下山后村百年传统手艺的肯定。

            如今,陈淑概与他妻子、儿子、儿媳妇守着这门手艺,成为这百年“手工绑高粱扫帚”技艺的见证者和坚守者。虽然守艺的过程是辛苦的,但陈淑概的扫帚还是很有市场的。晋江不少日用品批发商、食品厂、粮站等都会主动找到陈淑概家批发扫帚。

            “眼睛睁开就是扫帚,每天接触的也是扫帚,半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陈淑概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中,基本没有人愿意学绑扫帚这门手艺,他也有担忧,有一天,这种老手工活有可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不知这门手艺还能存留多久,但只要我还做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一代一代传承。这是村里世代流传下来的手艺,丢了可惜。”

    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执行:林雅芳 林伊婷 秦越

    通讯员:吴志源(文/图)

    视频拍摄、制作、配音:陈增雄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Q5NTIyNDY4OA==.html

    20190608晋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五店市颁发牌证


    20190608晋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五店市颁发牌证仪式

    【反映项目价值和特点的 500 万像素以上 6 寸数码彩色照片,包括体现价值、

    技能、技艺的工作照及代表性作品、产品或剧(节)目照片】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陈增雄 18359595261  13159059535(微信号)

    记录18359595261影像 宛真影视

    由宛真影视公司陈增雄撰稿、执导、拍摄的微视频纪录片《绑扫帚》杀青,编辑完成,感谢手工技艺大师陈淑慨(70岁)、陈天从(46岁)父子以及其家各成员(婆婆、儿媳妇)、下山后老人会会长陈长标等的积极配合。用时两天两夜,晚上加班到凌晨二点,拍摄视频、照片,剪辑制作、加配音解说词,请各位看官指教!

    本期“爱安海”题字人:陈德启先生,1956年出生,晋江安海下山后村人。1982年赴泰创业,任泰国德盛集团董事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泰国福建商会会长、泰国晋江同乡会创会会长等。他创办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宁夏贺兰神十万亩葡萄生态产业园,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宁夏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陈德启先生爱国爱乡、造福社会,先后捐资数千万元用于各项公益事业,得到家乡人民和当地群众的一致肯定。

    来源:晋江经济报《今日安海》

    链接:【爱安海】安海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级非遗 百年的技艺 不变的坚守_陈淑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海下山后村“手工绑高粱扫帚”入选晋江市级非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oe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