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书

作者: 听涛小轩 | 来源:发表于2016-10-08 12:59 被阅读0次

    三流作家,是指那些擅于用文字盖词垒句、大兴土木的匠人,他(她)们大多采取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写作形式,无论多么平淡无奇的故事,搁在人家笔下都变得波谲云诡气象万千。当然,有可能过目之后我们很快就忘了内容是什么,没关系,只要你肯再次研读,依然会对作者的好笔法心悦诚服。

    二流作家,通常没有三流作家驾驭文字的高超技巧,或者说他(她)们刻意摈弃了那些曲径通幽的叙事方式。透过对世相百态的白描,直抵纷繁复杂的人性,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探索。字里行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指向性,会不知不觉地导引你进入他(她)的思维模式而不自知。

    一流作家,论文字没有三流作家的犀利,论思想亦没有二流作家的深刻,他(她)们是一群只提供故事情节不负责解释原因的人。他(她)们从不介意是否名垂青史或被他人认同,他(她)们的文字像一枚坚硬的种子深埋在每一个读者记忆的土壤里。

    至于这种子能不能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则完全取决于阅读者的悟性。

    可能某一天,你在挎着环保袋奔向超级市场的路上;在跟爱人对峙时毫不退让的倔强目光中;在遭受了重大打击,笑着对自己说出“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之后;在翻出旧时日记忍不住想题帕三绝时,忽然间发现自己就是麦琪、简爱、斯嘉丽或者林黛玉。

    也可能你终老一生都无法产生共鸣。这是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一次极为冒险的互动,兴奋点就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哪句话会刺激到你的某根神经。

    有一阵子,我特别不喜欢自己写的东西,很多次按下保存键的那一刻,竟会萌生出想把它们全部清空的冲动。那些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句子,回看时常常让我忍不住冷汗涔涔……之所以最终保留下来,主要还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曾经在某个时间段充当过安慰我自己的一个出口。

    穿过这些幽深的出口,分花拂径,依稀可以看到一路成长的过程。

    我喜欢临睡前翻看旧书,旧书重读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阅读风险。新书很可能会使你失望,但是旧书,你知道它妙在哪里,体会过它曾经带给你的快慰,再去翻开时,就算没有新收获,也可以重温旧情怀。

    学生时代,看书每到心领神会处,常常大言不惭地在留白处写上眉批。如今翻看旧书时,当年的感想也一并重读,不由感叹自己年少气盛,文字处处透着鲁莽与唐突。

    从“仓颉造字”开始,无论借助什么媒介,甲骨、钟鼎、瓦当、刻石、竹简、缣素、直到纸,阅读一概是“眼”与“字”之间发生关系。即使文明进步到电子书阅读器时代,在看书这一点上,我们仍与古人一样,顶多是对着屏幕,加了副眼镜而已。

    而写东西,类似于“老牛反刍”。无论多么生猛的刺激,当你静静地坐下来把它梳理成文字,心灵的获得远远大于时间的付出。偏安一隅,手执一屏,那感觉就像道士闭关僧人坐禅,思绪在手指与拼音的亲密接触中慢慢入定。

    写作者,无论是惜墨如金的诗人,还是洋洋洒洒的小说家,无论是性情缄默的闷骚客,还是滔滔不绝的健谈者,无论是行走在被苦难积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坎坷歧路上,还是正处于花好月圆春风得意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顺境中……他们,都是拥有强烈表达欲望,并希望借由文字来提升自我价值的那类人群。

    互联网,无疑为这类人群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平台。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就地取材,只拣自己喜欢的那部分生活描述就行,没必要为了满足看客们殷切的阅读期望而去生堆硬造,也不必非对人世间的善恶曲直做出高于常人的判断和总结,更不需要承担救赎灵魂的责任,充当类似于心理医生和精神康复师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你不用等待主编阅稿版主审核发行校对,只需轻轻一点,一切念头想法创意冲动都会在一瞬间公布于众。

    为什么总是在写过去的事情,沉醉在以往的回忆里?其实并非刻意地回避现状,滚烫的思绪就像滚烫的开水,不能马上就喝。需要沉淀一下,慢慢放凉。许多目前感觉困惑的问题同样需要这样一个过滤澄清的阶段才能看得更通透,更彻底。不匆匆地拥抱时代,不盲目地记录琐屑,对想要多出精品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去芜存菁的聪明策略。

    不过,我对自己并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我的原则是“有事奏本,无事退朝”,想写了就天天报到,不想写了就偷个懒。在经过了童年的懵懂,少年的青涩,青年的彷徨,以及现在的安逸这一连串长长的生命链之后,每一个环节都可堪回味,值得去反躬自省,写本小说可能不够精彩和典型,但拿来练手应该足够用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旧 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rs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