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系统基模”,就是各种事物发展中常见的基础模式,比如增长极限、公地悲剧等。我们也自带很多的“基模”,比如损失厌恶等。有种说法说小孩就像是一张白纸,或许不是,早就通过基因进行“浓妆艳抹”了。
谁把我们研究得透彻,商家或许是其中一个。不了解用户怎能引导消费。比如今天在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课程里讲到我们的四种心理:心理账户,损失规避,沉没成本,锚定效应,以及商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营销方案。
比如损失规避,商家优惠券的设置,我们一旦获得就像是浪费失去了某些东西,容易引起剁手的冲动。还在物品上显示优惠还久后就要结束,最后多少件,多少人买了你不买就吃亏了。
我们都觉得自己都是理性的人,做的决定都是深思熟虑,但理智的你是不是有到自助餐厅吃撑的经历。明知道吃撑对我们胃有伤害,撑着身体难受的你内心依然是快乐?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成就感,对得起给商家的费用甚至有挣,怎样都要扶墙进扶墙出,好好教育商家一番。已经给的钱就是沉没成本,过去的事仍对我们目前的生活有影响。这恰恰可能给未来造成不好影响,吃坏了到医院看医生。一些恋人即便不合适也不愿意分手的部分原因也是如此。“我的青春都给你”“没有你我什么都没有了”沉没成本损失厌恶导致的难分难舍。
比如品牌溢价。为什么名牌比普通牌子贵这么多,真的是原材料值这么多钱吗?有份研究某品牌高档化妆品的报告显示,该企业用了接近一半的成本用于品牌和渠道的营销,仅有不到5%用于产品开发。而我们乐呵呵购买的时候,是从这个牌子带来的“荣耀”,比如高阶级人群这些形而上的账户里面出钱,而不是化妆品。比如精致,时尚,潮流。
人将钱放在不同的账户里,有些账户更舍得花钱。中奖得来的钱更容易花出去。当课程顾问给家长描述未来,让家长从孩子美好未来的账户拿钱,家长都会大方起来。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更多的了解自己才能跳出来,有所觉知到自己不理性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