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318238/bcc8e6d98c60db70.jpg)
读《童年》有感
丘科夫斯基说过:“《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还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
《童年》“珍”在何处,“美”在何处?“珍”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记录了当时俄国丑恶的社会。将自身与整个社会融合,孩子的视角将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出来。“美”也许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之下的真善美之光,在黑暗衬托下更加珍贵美丽。
阿辽沙·彼什科夫是《童年》的主人公。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那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期间,他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和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十一岁,阿辽沙母亲去世,外祖父也破产了,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18238/362e27bcc41043e0.jpg)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英维奇·彼什可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中部诺夫划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后来寄居在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高尔基从小就受到苦难生活的折磨,他只读了两年小学,十岁走上社会。在社会底层,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做过跑堂的、看门人、搬运工人、面包师傅。1884年他来到喀山想上大学,但贫民窟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底层的生活使他亲自体会到了人民的痛苦,看到了社会的丑恶。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18238/bd1df1ec16aa5707.jpeg)
高尔基笔下的阿辽沙其实就是以自己为人物原型的。用他揭露那些“铅般沉重的丑事”,鞭挞小市民的罪恶灵魂。《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的缩影,它艺术的展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般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18238/39937c63be3638d4.jpeg)
因此,丘科夫斯基才会说:“《童年》不仅是一部艺术珍品,还是高尔基的传记,是他全部创作的注解,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罗曼·罗兰说过:“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我们从来没有读过比《童年》更美的作品”。
网友评论